穩就業是2023年經濟的核心主題
中國經濟復蘇的三大挑戰和兩個新變化。在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出現了三大挑戰——供給沖擊、需求不足和預期轉弱。
2023年,盡管中國經濟有所恢復,但是以上三個問題依然存在。疫情期間,中國經濟始終維持增長態勢,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疫情中,中國出口表現非常亮麗。中國本就是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家,出口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這不僅表現在GDP上,還表現在就業上,特別是在沿海地區。
(資料圖)
目前,經濟形勢還出現了兩個新變化。第一,隨著疫情過去,世界經濟恢復常態,這意味著中國利用疫情出口的機會在下降。2022年10月,中國出口2983.7億美元,同比負增長0.3%,這也是自2020年以來中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首次負增長。出口下降對中國經濟盡管有影響,但還不是最嚴重的,最關鍵是它對就業的影響非常大。
第二,在內需方面,中國過去最大的內需是房地產,但房地產下降幅度非常大。2022年,房屋新開工面積為12億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13.6億平方米,分別比上年下降39.4%、24.3%。房地產本身牽涉著四五十個行業,如果建筑面積不夠,那么鋼鐵、水泥、玻璃這些前項產業就會出現過剩,家電、家裝、家具這些后項行業的銷量也會下降,這是消費不足很重要的原因。
總之,中國經濟仍處在恢復之中,但這種恢復尚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全面的增長,由于兩個新變化的出現,穩增長(穩就業)是2023年的核心主題。
人口結構變化對房價的影響是根本性的
我認為,當前房價“漲不動”有一部分原因是買婚房的人變少了。當前,中國經濟尚處轉型之中,不能指望出口的高速增長。與此同時,十年前我們就開始擔心的中國人口結構變化過快,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正在顯現。人口老齡化一定意味著資產負債能力的下降,老齡化的核心問題就是孩子少了,父債子不能償,全球出現的債務危機都與此相關。
自2012年開始,中國勞動人口就開始大幅下降,新進入市場的勞動力,每年下降200萬-300萬人。這意味著從2012年開始算起,未來每年新組成家庭將減少100萬個以上。我們當時就提出一個觀點:中國的房地產可能會受到重大打擊,因為婚房是剛需中的剛需。
新組成家庭數量下降,購房需求就在下降。那結果可能就是房子基本穩定或保持不漲,購房投資客也買漲不買跌。因此,針對改善需求就形成一種預期:“我不必急著改善,反正房子還是會跌的”,那這種預期一旦成為集體意識,結果就是房價真的不漲了。
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不能指望傳統增長模式,比如房地產。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它從高點如疫情前每年新增15億平方米的面積逐步向每年新增10億平方米的方向收斂。現在全國大小城市無一例外,出現了行業發展的普遍性困難。這是中國進入高收入社會,又疊加人口負增長后,出現的一個新特殊情況,這對中國經濟形成一定壓力。中國要進入高收入社會,應更多地依賴消費增長。
高收入社會對消費的支撐要做到兩方面:第一,收入要持續增長。這個持續增長不僅僅是收入的持續增長,更應是普遍性的。低收入階層收入要持續增長,最重要的是普遍就業,所以保就業就是保增長。第二,要有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發展就更為重要。尤其是解決大家常說的“就學難、就醫難”問題,發展此類相關產業才能真正提供消費場景,進一步鼓勵消費。目前,持續提高居民收入和產業結構轉型這兩個任務都應同時進行。(文章來自作者在2023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思辨之夏”內容,未經作者審閱)(中新經緯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