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至今,房地產市場從年初的慘淡,到春節過后的急速拉升,再到如今的漲勢放緩,整體樓市走過了一個較為波瀾的過程。
(資料圖)
從多個復蘇情況良好的城市成交表現來看,改善房源成交占比提升成為被提及最多的一點。
事實上,近年來,改善型產品占比的加速一直在擴大。CRIC數據顯示,2022年,剛需、首改類產品成交比重全線收縮,同時,120㎡以上改善類產品成交占比全面上揚。
改善型產品占比的加速擴大,一方面是基于疫情居家隔離、三胎放開等因素,激發了人們在人居品質、功能方面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則是受供應結構影響。
從2023年新增供應產品結構來看,隨著地價推動產品檔次升級,22個集中供地城市中,多數城市將以中檔改善產品為供應主力。
房地產市場回暖以來,點狀復蘇的城市成色各不相同,其中既有疫情全面解禁的補償性需求釋放,也有政策利好下的剛需剛改自住需求的蠢蠢欲動。
在經歷了春節過后的持續拉升后,進入4月,部分城市熱度回落漲勢放緩,在這其中,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表現亮眼,成為本輪復蘇城市中熱度明顯較高且持久的城市。
2023年4月22日,丁祖昱評樓市直播間“北上杭蓉,市場復蘇了嗎?”對這四個城市進行了全面剖析。
1、北京成交主力轉變為90-150㎡改善型產品
2023年一季度,北京連續三月成交量上漲,進入4月,上半月成交35萬平方米,預計到月底成交量也能達到月均50萬方的去化水平,甚至有望突破50萬方,整體來看市場依然有持續復蘇的慣性。
從成交結構來看,北京成交從90㎡以下剛需占比為主力轉變為90-150㎡改善占比居多。
具體表現為,從集中供地以來,尤其不在執行套內7090政策以后,北京改善市場逐步起來。2021年90㎡以下的剛需供應占比達到3成,2022年比重以下滑至3成以下。反映到成交層面,90㎡以下的成交占比從5成下降到了4成以下。
受其影響,北京成交總價結構也發生了改變,500萬以下成交占比由原來的5成下降到4成,500-1000萬總價的占比由原來的3成提升到了4成,1500萬以上的高端住宅成交占比提升了3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北京高端住宅市場成交占比也中逐年提升,2022成交占比7%,但成交總價下沉。
2、上海一季度銷售金額TOP10項目10萬 樓盤占6成
上海近一年來,經歷了非常明顯的四次波動:
2022年3-5月份,受疫情影響,全市處于半封控/全封控狀態,房地產市場基本處于停滯真空狀態;
2022年6-9月份,社會面解封后,市場積累的需求短期內快速釋放,加之市場供應放量,共同助推市場成交量攀升至100-120萬方/月。
2022年10-12月,積壓需求快速釋放,疊加市場連續四個月高供應,成交疲弱。年末疫情管控放開,社會生產活動也受影響,延續至春節假期,返鄉/旅游潮造成客戶置業行為推后、農民工返鄉延誤項目進度不能按時入市,市場一路走低,從7月份單月成交134萬方,觸底至2023年1月僅56萬方。
2023年2-3月,年后小陽春、全國面市場回暖給上海帶來積極影響、供應短暫空窗期造成市場結構性的供不應求,三者疊加,上海市場明顯回暖,3月成交量攀升至99.5萬方。
從成交結構來看,上海一季度銷售金額TOP10項目中,10萬 樓盤占比6成,成交均價正處于結構性高位。
3、杭州高端改善產品熱罄,市場依然分化明顯
杭州2023年一季度熱度持續走高,開年后的2-3月市場恢復明顯,呈供不應求態勢,且因改善房源成交占比提升,成交均價結構性上漲。
其中,一圈層整體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整體熱度集中在一圈層的改善房源,均價4萬元/平方米以上的項目基本上開盤即罄,甚至需要拼社保,一季度最低中簽率的項目僅2%。這主要是由于一二手價差造成的。
整體來看,杭州2023年一季度,新開盤項目去化率64%,其中,一圈層去化率90%,二圈層去化率66%,三圈層去化30%。整體表現依然分化嚴重。
4、成都一季度700萬 房源成交占比走高
2023年至今的成都市場,可以說是近3年來最好的時候。
一季度成都新房產品成交面積占比前三的依次為140-145㎡占比10%,較去年提高2個百分點,115-120㎡占比8%,較去年下降1個百分點,125-130㎡占比8%,較去年提高2個百分點。
從成交總價結構來看,一季度700萬 房源成交占比走高;從開盤市場來看,2023年1-3月,成都主力500萬以上項目開盤17次,其中13盤次開盤即罄,占比約超7成。
成都新房市場改善屬性愈加明顯,市場需求聚焦核心房產的特征也十分顯著。
本輪成都樓市復蘇為多個疊加因素推動的,首先是信貸、限購政策優化,購房條件放寬,其次是積壓需求集中釋放以及去年的置換需求集中入場,最后是供應結構優化,核心區項目積極供貨。一季度供應TOP10板塊中,6成板塊位于一圈層,且有多個核心板塊,如麓湖、內金沙、三圣鄉、新川板塊,優質房源占比高,吸引客戶積極入手。
在成交結構中改善型產品占比持續走高的同時,從新增供應產品結構來看,部分城市也已進入改善時代。
據CRIC監測,2022年22個集中供地城市涉宅用地成交樓面價中,5000-10000元/平方米占比最高為28.3%,其次為10000-15000元/平方米和15000-20000元/平方米。
對比各城市2023年新房成交均價,根據未來入市的新房供應房源的單價端結構,我們將入市產品分為低檔剛需(預售價格小于城市均價的0.8倍)、中檔改善(預售價格大于等于城市均價的0.8倍,小于城市均價的1.5倍)和高檔(預售價格大于等于城市均價的1.5倍)三個檔次。
若2023年開工工期和拿證速度無延遲,可順利入市,那不同城市的供應產品檔次分布大多為中檔改善以上產品。
從供應結構的區域分布來看,主城區仍屬于供應主力,其中合肥、鄭州、福州主城占比均在7成以上,北京、長春、蘇州、長沙、青島、南京則以近郊項目為主,占比均在5成以上,少數城市諸如廣州、深圳、寧波遠郊還將持續加大供貨量。
我們認為,目前整體新房市場進入改善時代,不少城市剛需已經轉由二手房市場承擔。
對剛需購房者來說,在市場逆周期中,議價空間大、配套完善、購房即入住的二手房也更適合他們居住需求。
對于改善客群來說,因為本身已有自有住房,在選擇改善產品的時候建議對產品及自身需求進行全面掃閱,如果沒有全面超越原有居住環境,或者是沒有找到心儀的房子前,千萬不要勉強,不要因為市場或者是跟風因素而盲目入市,一定要跟著自己的內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