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是全球性重大挑戰,可降解塑料是重要解決方案。2022年我國產生廢棄塑料6300萬噸,其中回收量、填埋量和焚燒量分別占比30%/32%/31%,直接遺棄占比7%,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塑料污染最終通過食物鏈影響各類生物和人類,據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研究稱,每個人一周內約等于食用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可降解材料使用后可以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降解成對環境無害的物質,主要用于替代直接遺棄到自然界中的塑料。
可降解材料乘政策東風,下游需求有望超百萬噸。2020年我國發改委出臺史上最嚴“禁塑令”,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為三大關鍵時間節點推進,隨后各省市相繼出臺禁塑政策。在雙碳大背景和禁塑政策推動下,可降解塑料替代傳統塑料勢在必行,根據我們的測算,到2025年,快遞包裝、外賣包裝、塑料購物袋和農用地膜四大主要下游應用領域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超200萬噸,未來空間十分廣闊。
PLA和PBAT為主流可降解材料,根據下游應用場景摻雜改性使用。2021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產量155.3萬噸,其中PBAT、PLA和淀粉基材料的產量占比較大,分別占比30%、29%、26%。PLA和PBAT因其良好的力學性能和相對其他可降解材料較低的價格,成為目前國內主流的兩類可降解塑料產品。PLA質地偏硬、脆性大,韌性較差;PBAT延展性好成膜性能優異,力學強度較低,二者根據下游應用場景摻雜使用,主要呈互補關系。
PLA來源于生物質原料,被認為是最具市場前景的可降解材料。PLA來源于植物,通過玉米、蔗糖等發酵產生乳酸,乳酸聚合形成聚乳酸,下游主要用于吸管、膜袋材料、3D打印等領域,另外,由于PLA具有良好的可紡性,長期應用價值有望體現在紡織領域。目前市場上主要通過兩步法“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合成PLA,由于丙交酯技術壁壘高、量產難度大,目前國內外實現PLA規模化量產的企業只有四家。
投資建議:隨著疫情放開,消費復蘇,可降解塑料行業在政策驅動下有望加速發展。PLA作為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技術壁壘高,市場競爭格局較好,我們建議關注海正生材和金丹科技:
1)海正生材在聚乳酸技術方面積累近20年,率先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是國內首家實現PLA規模化生產的企業。公司目前擁有4.5萬噸PLA產能,另外有2萬噸產線處于試車狀態,IPO募投的年產15萬噸聚乳酸項目將于2024年底投產,現有客戶意向采購量覆蓋公司擴增后產能比例較高,未來業績增長確定性高。
2)金丹科技的乳酸及乳酸鹽產能居全球第二,是國內乳酸行業龍頭,公司沿著乳酸產業鏈向下游拓展,積極進行一體化布局,并且成功攻克丙交酯技術難關。2022年2月公司發布可轉債募投7.5萬噸聚乳酸項目,有望在2025年打通玉米-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全產業鏈,為公司業績貢獻增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