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懸念,今年一季度被吹過頭的“樓市小陽春”,開始原形畢露了。
貝殼研究院數據,4月以來,杭州、南京、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熱點城市,二手房成交量開始出現明顯下滑,疲軟現象非常明顯。
比如杭州,4月前10天日均減少100套,降幅超過30%;再比如成都,降幅也超過25%,日均成交量從3月份的910套,下降至680套;南京,4月第一周二手房成交2230套,周環比下降26.6%;上海,過去5周二手房成交量呈現5連降趨勢,第五周成交量較第一周減少1107套,降幅也達到了19%。其它城市4月以來的二手房成交量降幅,也都在15%-40%之間,不一而足。
(資料圖片)
看到這些數據,鐵錘一點也不意外,因為它恰恰證實了我之前的觀點,2、3月份頭部城市二手房成交量飆漲,得益于疫情期間積壓的購房需求釋放,不具備可持續性。
換句話說,今年2、3月份頭部城市出現的二手房成交量飆漲,根基不穩,塌房可能就在一瞬間。
正所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另外,近日央行公布的3月份和一季度貸款、存款數據也真實反映了,當下老百姓購房投資的意愿不高。3月單月,住房房貸確實新增6348億,創2022年1月以來的新高。
但不能忽視的是,2023年一季度居民新增房貸僅占新增人民幣貸款的8.9%,和2016-2020年動輒25%左右的比例相比,相差甚遠。這個數據很好地說明了,當下房地產在整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邊緣化了。
存款方面更驚人,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5.39萬億,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一個季度頂2019年全年。住戶存款繼續飆升,原因只有一個:不敢花錢,只能老老實實存起來。這可不是什么報復性存款,對于絕大多數居民來說,這是預防性儲蓄。說穿了是對就業形勢充滿不確定性,害怕失業,更害怕失業后斷糧。
不同于個人,存款對銀行來說,是負債。居民不買房、不貸款,反過來看,等于是銀行缺失了最優質的貸款業務,所以我們看到,銀行為了把錢從金融系統趕出去,開始降存款利率了,這么做的目的很簡單,逼著大家花錢。當然了,如果大家存錢的理念一直不改變,不排除接下來降息的可能。
另外,從市場調控走勢來看,依然遵循了“市場越冷越著急救”的規律。
經常關注樓市的朋友應該發現了,新一輪樓市松綁又來襲了,3月底以來,包括廈門、合肥、鄭州在內的二線城市,相繼出臺樓市寬松政策,就連一線城市北京,也將在房山區試點 “一區一策”。
但從輿論的反應來看,大家好像已經習以為常了。歸根結底是因為,大家對房地產的預期已經徹底變了,在多數人的認知里,松綁限購已是常規操作,不值得大驚小怪。
事實上,經歷過去這幾年樓市調控的反復無常,大家基本搞懂了一個道理:調控樓市就像開汽車,慢了就踩油門,快了就踩剎車。而當前時期,對于絕大多數城市而言,基本上處于猛踩油門也無法提速的階段。
像一線城市北京房山區搞“一區一策”,本質上就是市場下行明顯,房子賣不掉了,需要開門把更多夠資格的買房人放進來——消化庫存,幫開發商加速回款,根子上還是為了賣地。是的,貴為一線城市,也有土地賣不掉、土地財政吃緊的這一天,也有低下頭的這一天。
另外有一個基本事實,大家應該知道,那就是2017年以來,北京房山的二手房成交價格整體已經下跌超過20%了,算上資金成本,過去這6年在北京房山買房的人,首付款已經虧沒了。
此情此景,我們看到,國家高層、國家媒體,又都站出來給房地產加油打氣,輸送信心了。
4月10日,央媒經濟日報發表標題為《房地產仍是“大行業”“好行業”》文章,毫不掩飾對房地產的夸獎:總體而言,房地產市場已出現復蘇勢頭。
4月12日,住建部部長倪虹指出: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承擔兩個支柱產業,一個是建筑業,2022年增加值占GDP6.9%;另一個是房地產業,2022年增加值占GDP6.1%,兩個支柱合起來占13%。把兩根柱子穩住,對穩定經濟大盤有重要意義。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住建部長還喊話“房地產是頂梁柱、壓艙石”。
住建部長最新講話,信號很明顯:我們經濟發展對房地產的“毒癮”越來越大,越來越難戒了。直白點說,我們對房地產的依賴越來越大了——賣地收入銳減,財政支出一點沒少,2023年還增加了5.6%。
事實上,住建部長為房地產背書和站臺,本質上是財政快揭不開鍋了——今年前2個月國家賬本已經客觀反映了我國當前的真實財政問題:1-2月,房地產出讓金收入同比下滑29%;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中,契稅875億元,同比下降4%;土地增值稅1051億元,同比下降22.4%;房產稅558億元,同比下降2.9%。
倪虹部長的潛臺詞其實很簡單:房地產該熱一熱了。
我們現在確實需要重啟房地產,而且也不能否定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壓艙石的事實。只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拿不拿夜壺的問題,而是夜壺還頂不頂用的問題。
因為房地產早已過了鮮衣怒馬的時代。現在的房地產,表面是寒暖交鋒,底下更是暗流涌動——很多基本面已經發生巨變,人口老齡化、人口負增長、存量住房規模過剩、我國家庭住房擁有率很高、現有在建房產夠1.3億 人居住等,都決定了房地產不可能再高速擴張,更回不到過去了。
有時候,我也在疑惑:是不是過去這些年房價上漲過快,讓我們誤以為大家的收入在大幅增加,都覺得我們的收入還能撐得起更高的房價?其實,現實只是房價被吹得太高了,和老百姓的工資收入徹底脫鉤了。正是這種對現實的拎不清,才讓很多城市傲嬌地養成了,“房地產隨用隨好”的想法。
對了,最近聽說有私募基金創始人講話稱“當前是地產10年一遇級別機會”,對于這種話,鐵錘還是建議大家聽聽就好,別太當真。無數赤裸裸的案例告訴我們,聰明人只會悶聲發大財,當有人和你說機會來了的時候,她的目的只有兩個,要么是想賺你的錢,要么是想讓你接她的盤。
有人可能會說,你怎么能一刀切全盤否定房地產的投資價值,住房的金融屬性不可能徹底剝離。的確,鐵錘從來不否定房地產的投資價值,但我只是想告訴大多數人,未來仍然具有投資價值城市的房子,購買的技術要求會越來越高,上車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也就是說,未來這種靠房子賺錢的機會,基本上和普通人無關了。
事實上,過去這些年,很多人靠房子賺得盆滿缽盈,也不是個人在買房上有多高超的技術,只不過是乘坐的是一部持續上行的電梯。現在這部電梯到頂了,很多人也該醒醒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