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連續虧損240億元,大量債務違約,部分不動產資產被查封,盧志強被限制高消費,一連串的問題事件,讓這個一路擴張的泛海控股最終走向了窮途末路。
【資料圖】
訴訟纏身
有關泛海控股的負面信息撲面而來。
2月21日,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46.SZ)發布訴訟進展公告。之前,民生銀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為由,對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泛海控股”)的控股子公司武漢中心大廈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中心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公司”)、泛海控股及公司實際控制人盧志強提起訴訟。要求武漢中心公司、武漢公司分別償還民生銀行北京分行借款本金39.72億元、30.46億元。在此案中,泛海集團和盧志強作為擔保人,也被卷入了這場訴訟。
從上述訴訟進展公告獲悉,民生銀行就上述兩起訴訟向北京金融法院分別申請了財產保全,北京金融法院對武漢公司、武漢中心公司的部分財產采取了保全措施。其中涉及查封漢口機場內的泛海生活廣場、在建工程,江漢區王家墩商務區核心區武漢中心多套不動產資產,以及多塊土地使用權。
不只是這起訴訟。根據此前泛海控股的公告,除已披露過的訴訟、仲裁案件外,泛海控股及其控股子公司連續12個月內累計訴訟、仲裁涉案金額合計6.9億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11.94%。
不過,有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泛海控股累計被執行金額約222余億元,多是以股權轉讓和合同糾紛為案由。工商信息顯示,整個泛海控股集團股權凍結信息數量已超過90條。
近千億債務壓頂
泛海控股披露的2022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虧損70億元~100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12.55億元。公司同日披露提醒性公告稱,預計公司2022年度末凈資產為-36億元至-6億元,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
根據歷年財報數據顯示,泛海控股2020年、2021年分別虧損46.22億元、同比下降522.1%,112.55億元、同比下降143.51%,2020年、2021年合計虧損金額超過150億元。
根據巨潮WAVE的梳理,截至2022年9月30日,泛海控股總負債達969億元,資產負債率達89.17%。公司短期借款121.1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347.15億元,而賬面現金僅有24億元。
2018年底,泛海控股總資產還有2120.97億元,凈資產也有200多億元。短短幾年,泛海控股走到了窮途末路。
實際上,從2020年6月,民生信托踩雷武漢金凰珠寶80億元假黃金案,涉及金額高達41億元。受此影響,當年泛海控股為之計提減值損失超過25億元。這一樁載入中國信托史上的奇案,直接引爆了泛海系債務危機。以及民生信托踩雷房地產,而多個信托產品暴雷。使泛海控股深陷其中。
就在近日的公告中提及,對控股公司民生信托計提的預計負債,是泛海控股虧損的主要原因。公開資料顯示,民生信托旗下多個信托產品已經暴雷。
2021年7月,民生信托宣布寶能集團一筆20億元的信托計劃出現實質違約。
2021年10月,民生信托提起執行程序,榮盛控股被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約6.82億元。
2021年11月,存續規模達14億元的“至信856號”,股權投資于佳兆業的子公司。但因佳兆業的流動性危機,受牽連違約。
以及新華聯債券逾期、中建五局“蘿卜章”、漢能集團、凱迪生態等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民生信托風控管理嚴重缺失,盡調能力不足,頻繁犯下常識性的嚴重錯誤。
按照《21世紀經濟報道》,2022年7月民生信托因資金池產品逾期被判違規,曾承諾提供流動性支持的股東泛海控股承擔了連帶責任。12月,民生信托開始向泛海控股及其旗下公司追討資金。2023年1月,民生銀行也對泛海等公司提起訴訟。
泛海控股的年報顯示,民生信托目前涉訴金額200多億元。
泛海控股采取了“變賣家產”的方式紓困。泛海系掌門人盧志強先后將北京泛海國際項目1號地塊、上海董家渡項目以140多億元賣給融創;以13億美元出售IDG給黑石;轉讓武漢CBD項目20地塊、武漢萬怡酒店等資產,獲得36億元現金。與此同時,盧志強開始售賣泛海金融的根基,連續賣出民生證券股權套現70.46億元。目前,泛海控股在民生證券的持股比例從71.64%降至31.03%,不再并表。3年多來,累計回血300多億元,遺憾的是,債務大山依舊壓頂。
京東拍賣平臺信息顯示,2月14日,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證券34.71億股股權,由山東濟南中級法院將于3月14日對該股權進行公開拍賣。
在此之前,民生證券一直是“泛海系”除地產外最為優質的資產,也是其融資的重要來源。一切源于泛海控股子公司與煙臺山高弘灝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的合同糾紛,泛海控股被山東高速集團追債20億元。
泛海的窮途末路?
按照媒體報道,泛海系掌舵人盧志強,1952年11月出生于山東威海,復旦大學畢業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山東濰坊柴油機廠技術員。1985年6月,其辭去濰坊市技術開發中心辦公室副主任一職,下海創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計劃經濟轉軌、房改、國有企業改革等政策相繼出臺,跟恒大的許家印、碧桂園的楊國強一樣,盧志強嗅到了商機。他判斷,房地產將是一個遍地黃金的領域,果斷殺了進去。1985年,盧志強的泛海公司成立。1987年,他投資建造了濰坊科技大廈。
1988年,盧志強北上京城,創立了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注冊資本40億元人民幣。
從一名政府基層官員到擁有40億元注冊資本,盧志強只花了3年。盧志強的第一桶金來自房地產。但究竟如何取得,卻始終是一個謎。
有媒體對地產大佬萬通馮侖的發家史有過較詳細的描述——憑借基層官場積累的人脈,從北京一家信托公司借來500萬元,條件是利潤平分,年利率25%。盧志強是否也是同樣的路徑?不得而知。
回顧泛海系的商業版圖,30多年來盧志強構建起一個包含地產、能源、上市公司、金融機構、境外投資的龐大帝國。這是一個擁有金融全牌照、布局至少45家上市公司的資本帝國。
早在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控制榜”上,盧志強就以控制2609億元的總市值成為國內“市值第一人”;盧家也被業內稱為“八大民營金融家族”之一,甚至有人開始拿盧志強比擬李嘉誠。
2016年,盧志強以850億元身家躋身胡潤百富榜前十名,這是其事業的巔峰期。當年,泛海控股年度營業收入和利潤均站上歷史最高峰:營業收入246.71億元,同比增長79%;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超31億元,同比增長37.9%。
順風順水的背后,或許與盧志強的“紅頂”屬性有關。他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山東省工商聯副會長、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
盧志強還是神秘商幫“泰山會”的元老之一。這個1995年成立的組織,聚集著聯想柳傳志、四通段永基、萬通馮侖、巨人史玉柱、百度李彥宏、步步高段永平等眾多商界大佬,幾乎是中國商界最強力量之一。
兩年多前,有消息傳來,神秘的泰山會已經解散。
繼續回顧泛海系的商業版圖。2020年泛海控股虧損46.22億元,2021年虧損112.55億元。僅這兩年合計虧損金額超過150億元。2021年,其財富值已經斷崖式縮水到200億元。到了2022年,盧志強的身影已從這份財富榜單上消失。
如今,頻頻債務違約事件,引發深交所向泛海控股下發關注函,且“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的情形,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在公司股票簡稱前冠以“ST”字樣)。
盧志強掌舵的這個建立在加杠桿基礎之上的泛海資本帝國,是否還有回天之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