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2月28日,中指研究院發布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房地產行業信用債發行規模達到4594.0億元,同比下降16.6%;海外債發行規模僅為176.1億元,同比減少93.4%,海外融資渠道基本中斷。
從融資成本來看,信用債平均融資利率為3.44%,同比下降0.87個百分點,主要為年內基準利率下調、信用等級較高的央國企發行占比大幅上升所致;海外債平均融資利率為5.11%,同比下降1.72個百分點。從發行主體來看,年內,央國企成為信用債的絕對發行主力,發行額占比達82.8%,較2021年上升9.2個百分點;而民企的發行額占比下降9.2個百分點。
10月,財政部印發通知嚴控地方舉債儲備土地,隨后地方國企信用債發行規模大減,11、12月的平均發行規模降至61.4億元,僅為前10個月平均發行規模的31.5%。而受監管鼓勵民企增信發債的影響,民企信用債發行規模在9月、12月出現兩個小高峰。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負責人劉水分析稱,當前民企發債融資政策寬松,增信擔保工具也擴展到“央地合作”模式,更多地方性民企有望加入發行信用債的行列中來,小高峰預計將延續到2023年。
市場表現方面,2022年,房地產板塊延續2021年下半年的下行態勢,中間經歷小幅反彈但整體持續走低。雖然房地產調控政策在堅持“房住不炒”基調下向寬松轉變,但由于房地產市場下行趨勢未得到根本性改變,投資者信心受挫,房地產板塊也持續走弱。
11月中旬,央行、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即“金融16條”,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隨后,支持房地產融資的“三支箭”先后落地,房企資金面有望進一步改善,在一系列利好消息的推動下投資信心有所恢復,房地產板塊實現反彈。時至12月,隨著疫情防控“新十條”的出臺,各地放開疫情防控措施。但當前和未來幾月內,全國各地仍將面臨疫情高峰沖擊,地方經濟受到較大影響,因此,12月大盤和房地產板塊均持續震蕩。
在劉水看來,2023年,宏觀經濟有望加快修復,房地產市場在宏觀經濟修復和政策利好支持下或將步入企穩復蘇周期,但新房市場普漲行情基本結束,未來城市與區域之間差異將愈加明顯,人口持續流入的高能級城市房地產機會仍在;與此同時,受居民需求偏好升級和變遷影響,產品分化也將進一步加深。“因此,未來房地產板塊或將延續修復行情,部分布局高能級、信用資質較好、產品品質突出的公司或將在市場復蘇中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