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不相信“上帝”,但是我們確認“救世主”——就是你!
這是鳳凰網《問渠》人物欄目上線開刊時,述說的第一句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00天后,《問渠》對話過一群虛懷若谷的董事長、描繪過一批映射時代的創始人、邀約過數十位材高知深的經濟人,也將中國買房合伙人、地產脈客、催債許家印的90后等有趣人物,帶來讀者身邊。
記錄是為了更好地前行,讓聲音百花齊放、讓活水流進這個行業。這是《問渠人物》不變的使命。
2022年,時代的變革如何映落于個體,哪些人物引動了行業的脈搏?
12月20日,2022《問渠》年度人物正式頒布,邀您一起觀人觀世。
【2022《問渠》年度人物】結合人物年度作為、社會影響力、“2022問渠人物輿情熱度榜”數據(詳見風財訊公眾號1222發文)綜合評定。
許家印
生死相“許”
許家印是2022年的“頂流人物”,其討論度廣泛覆蓋全國各行各業。
尤其12月2日鳳凰網風財訊獨家報道“接近許家印人士稱其一切都好”,打破當日跳樓傳言,生死相“許”劇情一日三反轉引爆網絡。
2022年“問渠”記錄了不同處境的許家印,折射多個社會側影——
在《賭王與賭徒》中,許家印與小他35歲的90后催債人的博弈,這是數以萬計恒大債主故事的一個縮影;
《佬巢》中許家印是全球處置房產的大佬之一,《“宅”男許家印,快無家可歸了》也體現著行業波動下一些“暴雷大佬”的處境。
《賭徒的自我修養》中許家印孵化“恒大2.0”(恒馳5),正值高喊恒馳大干三個月的階段,市場對恒大汽車復牌、許家印金蟬脫殼充滿想象。
但更多人也相信,資源重新分配的大潮,不會避開普通人,也不會放過一些大佬。
郁亮
“保護”郁亮
活下去、黑鐵時代、節衣縮食、春天的活法、微光、曙光…近年的房地產“熱詞”,很多都出自郁亮。
其實郁亮一直“高產”,近年愈加“突出”,離不開一個尷尬的事實——
活不下來的沒法說、掙扎中的沒空說、活下來的不愿說、活得好的不敢說。
亂世難言真,在不易看清的周期跌宕中,能夠分享思考、還愿意表達的大佬愈加珍稀。
一定程度上,“保護”郁亮,保護的是噪音時代的冷靜思考,保護的是敏感時期的敢于表達,保護的是房企“積極活著”的念想。
就像《萬科無戰略,郁亮無人設》中記錄的,企業家不需要人設,只要尊重常識、敬畏市場。企業最好的戰略就是“無戰略”,就是與時俱進、順勢而為。
吳亞軍
推“陳”出新
在一幫男人的地產江湖里,吳亞軍治下的龍湖從觥籌交錯、野蠻生長中殺將出來。但和龍湖一樣,吳亞軍其實一直很低調,不爭榜、鮮發言、不愛聚光燈。
直到今年5月龍湖入列第一批房企優等生、8月龍湖陷入股債輿情風波、10月辭任主位讓賢陳序平…吳亞軍多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隨著“推陳出新”或許吳亞軍會越來越淡出大眾視野,但可以確定的是,吳亞軍會一直保持著她那種獨特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既是中國千億級公司里占比1/50的女性企業家獨有的嗅覺,也是當下一息尚存的地產人的共識。
而這種“精神力”會持續影響龍湖、影響行業。
王健林
“王”者歸來
空前的地產洗牌中,一批舊將退隱、一波新貴退潮,誰料“王”者歸來了。
江湖沉浮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終曲,對王健林而言,卻仿佛只是插曲。
2021年與一汽紅旗啟動合作,今年4月珠海萬達商管二次遞表沖上市,3-5月持續與多家企業洽談管理合作,7月萬達商管已經融資至少43億元,并大力開拓盤活爛尾樓的業務…
不再唱卡拉OK,不再計較“一個億的小目標”,在疫情和行情沖擊中,王健林帶著延安精神和干實業的狠勁,反其道而行“殺回來了”。
相關閱讀《他的名字叫紅》《王健林“爛”路淘金》《萬達商管反向操作》
孫宏斌
“斌”雪消融
還記得2017年孫宏斌發過一條微博,總結了融創的三個特質——
我們因現金流失敗過,知道現金流的重要性,把安全放在首位;我們知進退,在放棄上沒有人比我們更決絕;我和團隊一直在一線,聽得見炮聲,敢拼刺刀。
時間來到2022年,暴雪席卷房地產,孫宏斌無數次強調“安全”二字。
有人說這和他“豪氣”的人設有點出入。這話如果被孫宏斌聽到,他估計會笑問“我有人設?”因為至少在孫宏斌自己看來,為達目標他從來能夠舍棄決絕。
用孫宏斌在融創會議上的話說,“我們這么多年一直在一線,對市場和環境的判斷,偏差不大。”他看得懂市場的變化、知道如何經歷當下。所以曾被人形容為“不懼火中取栗”的孫宏斌,做融創其實用著“底線思維”,低調、安全、用心,等待冰雪消融。
潘石屹
不“屹”而飛
“潘石屹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潘石屹的某業內大佬朋友這么評價他。
這份聰明,指的是他自學能力超強,比如非科班會計,居然能自學完去開會計課賺錢;這份聰明也指的是他“能把復雜的事情做簡單”,奔著公司目標能很直接去達成。
其實旁人也能看到潘石屹的聰明和簡單,例如在做SOHO中國賣身黑石、潘石屹夫婦常住國外等重大選擇時的那份果決,就是看清形勢和快刀斬亂麻的體現。
一定程度上,潘石屹是一些企業家的代表。他們能夠準確捕捉中國發展的紅利、較早引入國際化的商業打法、影響了一代中國商業人,也懂得取舍,在趨利避害中做出了個人滿意的選擇。
結果如何,自有后史作評。
胡葆森
朝不“葆”夕
從去年9月建業向河南省政府提交的《關于企業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并請求幫扶救援的報告》,到今年6月官宣河南省國資委成為建業第二大股東,再到今年底此起彼伏的裁員和討薪消息,胡葆森的處境難言向好。
王潮歌說,胡葆森是全河南最憨的人。這句話雖說的是他花60多億和四年在麥地建城,但如今用來反觀他的選擇,也另有一番味道——
一定程度上“讓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理想讓胡葆森一直固守河南,奠定了建業和河南國資的深度綁定關系,但卻也錯過了不少市場伸出稻草。一旦河南國資給予的援助不夠,建業又將何去何從?
有人說,胡葆森這一代人有情懷,但多數比較執著。這種情懷和建業地產都已經固化為胡葆森一生的印記,但建業這家公司,或許只是即將離開的7000人生命中的一個片段,你無法說服所有人去共情,更無法讓他們為了胡葆森的情懷買單。
相關閱讀《建業固守河南該背鍋嗎?》《骨折時代“建業們”妥協》
2022風財訊年終策劃系列
①《風財訊》2023不動產關鍵詞:新周期存在6個已知數
② 2022《問渠》年度人物:7人之力,牽動時代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