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今年9月,杭州的張銘(化名)看中了某小區的一套3樓的房源,面積為90平方米,很快通過中介與房東達成協議,以405萬元的價格交易這套房子,單價約4.5萬元/平方米。后來他發現,該小區大部分房源的掛牌價格都在3.7萬元/平方米左右,便要求房東降價,結果房東拒絕。雙方僵持不下,張銘不得已作出決定:毀約,放棄5萬元定金。(據11月7日《錢江晚報》)
網友相關討論截圖
(資料圖片)
張銘一來一去之間,白白損失了5萬元,而房東撿了5萬元的便宜。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算的賬。張銘認為,及時止損或許比高位接盤更明智,所以他認為自己并沒有虧。
說來說去,就是張銘買房的功課沒做足。他看中的這個小區,其兄弟上半年買的是4.3萬元/平方米,所以當他看到這套房屋裝修不錯——據稱房東花費了40萬元裝修,就認為4.5萬元/平方米的單價還算合理。只是他沒想到,同樣在這個小區,比這便宜的大有房在,于是就后悔了。
現在的情況是,房東的房子還沒賣出去,張銘也還在觀望,并沒有對單價低的房子下手。
客觀來說,同樣小區的房子,因為樓層、戶型、朝向、裝修、樓棟位置等不同,價格會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我們很難據此就說房東賣貴了。一些小區,“樓王”的好戶型、好樓層,與較差的樓棟之間,差距較大也很常見。
張銘沒下手,主要是想等著房主降價,這樣就可以減少支出。現在虧了5萬元,說不定以后能節省幾十萬元。而房東呢,并不著急用錢,并不愿意降價,就這樣掛著慢慢賣,心態很穩。
張銘的選擇明不明智,是他虧了還是房東虧了,還需要時間來說話。但對廣大購房者而言,在目前的市場行情下,的確掌握了購房的主動權,有了慢慢挑、慢慢選的機會。
在新房市場,以往那種開發商半夜雞叫讓客戶搖號、排數小時長隊、全款優先貸款靠邊、捆綁裝修、搭售車位等奇葩做法,現在也基本絕跡。二手房市場,房東看價格上漲就隨意悔約的情況,也很少聽說了。
當然,量力而行、按需購房,永遠是錯不了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對房產走勢的判斷,從而影響自己作出決策。不管是對了還是錯了,都要承擔漲或跌帶來的后果。但是,購房者趁現在手里有主動權,還是多轉轉,多看看,多談談。看得多了,胸有成竹,這5萬元的損失,是不是也可以避免呢?
關鍵詞: 小伙買房買貴了放棄5萬定金毀約,虧了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