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盤密集入市,房企搶收“金九”。
(資料圖片)
截至9月25日,深圳已經有16個新房項目獲得預售證,供應新房12413套,約116.5萬平方米。
■ 張 暢 劉立波
繼3月樓市“小陽春”缺席之后,樓市傳統意義的“金九銀十”似乎也將姍姍來遲。就目前已經可見的“金九”開局表現來看,仍在延續低溫態勢。中秋假期(9月10日-9月12日)是樓市“金九銀十”中的首個法定節假日。來自中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上述期間,其重點監測的34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較去年中秋假期(2021年9月19日-9月21日)下降了31.6%。相比新房市場,二手房市場的表現似乎要好一些。據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披露,今年中秋期間,其重點監測的6城二手住宅成交490套,同比上漲了19.5%。
盡管各地“穩樓市”的政策在持續發力,但是重點城市新房市場量價數據,仍未有明顯反彈。
在業內人士看來,種種跡象都說明,樓市仍處在緩慢的復蘇過程中;在復蘇進程中,分化也日益加劇,在本輪下行周期中,二手房或將先于新房市場復蘇;一、二線城市修復速度將好于三、四線城市。
而“金九銀十”作為房企常規的重要營銷時節,今年也與往年有了較大改變。房企內部人士的感受確是,“降價帶不來成交量。”數據表現則更為直觀,此前的2020年和2021年,樓市“金九”已連續兩年表現下滑。
“保交樓”效果逐步顯現
自7月底國家提出“保交樓”、“穩民生”以來,“保交樓”進展和效果成為了當下各方關注的焦點。
國家統計局9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前房地產市場出現一些積極變化,竣工面積等指標已經出現修復趨勢。數據顯示,8月份房屋竣工面積為4833萬平方米,環比大幅增長42.50%,絕對規模為今年3月份以來次高位,同比下降2.5%,同比降幅較上月收窄33.5個百分點,這也被業內視為“保交樓”迎來快速推進,效果已逐步顯現。
另一方面,當前房地產市場出現一些積極變化成為共識。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1-8月房地產市場銷售降幅收窄;房地產續建項目投資保持增長;房地產企業到位資金降幅收窄。
盡管房地產市場出現一些積極變化,但也要看到,銷售端的改善傳導至房地產投資生產端需要一個過程,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仍要繼續付出努力。
在業內看來,在“保交樓”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的背景下,未來房地產其他指標也有望好轉。
根據《證券時報》的報道,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在“保交樓”政策推進下,項目“停工”問題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對市場信心的修復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另外,從供應端來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同比降幅繼續擴大,短期來看,隨著“保交樓”措施的進一步落實及推進,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望邊際修復。
國家統計局9月16日公布了8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下降城市個數有所增加,各線城市漲幅回落或降幅擴大。
從本月至今的銷售情況來看,多數城市的銷售量仍然處于復蘇階段。以深圳為例,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數據,截至9月18日,深圳全市本月一手住宅成交1843套,二手住宅成交908套,與高峰期相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廣州的情況與之類似。根據克而瑞統計,截至今年第37周,廣州全市商品房存量面積再攀新高至2160.7萬平方米,消化周期延長至21.13個月。
強二線城市的表現也喜憂參半。據湖北中原監測,武漢第37周商品住宅備案16.95萬平方米,環比上升18%,同比下降45%。
深圳9月已獲批16個項目,房企搶收“金九”
進入九月,深圳開發商為搶灘“金九銀十”,紛紛備案獲得預售。根據深圳市房地產信息平臺顯示,截至9月25日已經有16個新房項目獲得預售證,供應新房12413套,約116.5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9558套,約91.7萬平方米。深圳今年已供應新房50872套,約516.45萬平方米,9月供應占比約22.55%,創下今年以來的月度供應新高。此外,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統計,9月待入市的新盤還有7個,不乏前海瑧灣悅、寶安萬科未來之光等關注度頗高的項目。
新盤密集入市,房企為搶收“金九”,嘗試以價換量,價格低開較為普遍。前海頤城棲灣里毛坯均價約10.25萬元/平方米。坪山保利明玥瀾岸花園單價約3.3萬元/平方米起。除了實打實的價格低開外,今年以來,深圳新房項目打折促銷也成為常態,推出多種花樣的促銷手段。比如龍崗萬科金域學府在開盤總價優惠5萬元的基礎上,還有3個點的折扣。
針對深圳新房市場的分化現象,有業內人士指出,高收入群體更傾向于選擇中高端產品來對沖風險,豪宅市場表現堅挺,表明高收入群體對深圳的信心和支持;剛需盤如果和周邊二手房有明顯價差,去化效果也不錯;改善盤由于供應量多,加上改善群體信心受影響比較大,處境會尷尬一些。
理性看待市場深度調整期
今年上半年,受綜合因素影響,全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地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交樓、穩民生”效果在逐步顯現。
回顧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行業經歷過爆發式增長,亦從“全面開發”轉入“重點開發”,如今已步入理性成熟期,正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此輪調整之后,中國房地產行業將從過去高負債、高杠桿、高增長模式轉向低負債、低風險、輕資產的新模式,行業也將告別“以規模論英雄”的開發階段,進而轉向“有質量”的增長。
當前房地產市場的競爭格局已經改變,但可以肯定的是,房地產市場終歸平穩健康發展是各方的共識。在市場的波動期,無論是對于房企來說,還是對于置業者而言,量力而行,保證安全地前行,都是當下最重要的功課。
沒有一個永遠單邊上漲的市場,也沒有一個永遠下跌、永不見底的市場。無論是企業還是置業者都應常懷敬畏之心,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力爭做到市場好時不貪婪、市場差時不恐懼,要清楚的認識到安全比增長重要,能力比規模更重要。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