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資料圖)
新能源汽車購銷火熱,在小區安裝家用充電樁的需求也水漲船高。但媒體調查發現,一些車主的安樁之路并不順暢,第一關就卡在了物業上。
小區物業亮紅燈,到底為哪般?
小區安裝充電樁是共性難題,除了受到一些客觀條件制約外,還受到一些現實關系掣肘,如“物業關”“業委會關”,背后都不乏對個人安裝充電樁是否會對公共空間、公共安全以及其他業主利益產生影響的考量。
比如,小區電容量有限,安裝充電樁會給小區其他業主的用電帶來困擾;小區停車位有限,安裝充電樁可能變相淪為個人占地,等等。安裝充電樁表面看是個人的事,其實關乎小區整體利益。在這一背景下,個人安裝充電樁某種程度上變成了“闖關”游戲,由此產生不少糾紛。
充電樁進小區,難題如何破?
應該看到,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是一種社會發展趨勢,作為服務方的物業應該給有需求的業主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務,而不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消極對待。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在充電樁被國家納入“新基建”的大背景下,物業對業主安裝充電樁不配合甚至刻意阻撓,也與國家推進新基建的發展大勢背道而馳。
如果把“向內尋”視作小區用戶解決充電難題的思路之一,那“向外求”則是破題的另一可行思路。建設單位內部充電設施、建設城市公共充電設施、建設城際快速充電網絡……系列前瞻性、系統性的充電設施布局正緩解著用戶的“充電焦慮”。數據顯示,廣東、上海等地區的公共充電樁規模占比已超70%,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共同辦好這“樁”事
充電樁進小區牽涉方方面面,通過進一步厘清關系、共享利益、分擔責任,探索一舉多得的發展路徑,一定能辦好這“樁”事。
目前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加快充電樁的建設與優化布局也應“一直在路上”。針對當前充電基礎設施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各責任主體有必要進一步加快機制創新、提出措施要求、破解發展瓶頸,努力在提升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方面展現更大作為、創造更多價值。
關鍵詞: 充電樁進小區,為啥這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