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不會編故事,都賣不了房子?據南方都市報報道,近日,一封業主自薦信引發關注。在該業主的“小故事”中,這套位于廣東工業大學大院內的房子,見證了其孩子從出生到保送北京大學博士的全過程,房子也因此搖身變為“香餑餑”,并最終以6.8萬元一平方米的單價成交,高于二手房網站上該小區5.45萬元一平方米的平均價格,可謂營銷效果“拉滿”。
然而,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核查2018年“廣州高考高分屏蔽生”(高考成績進入該地區一定排名后,成績被查分系統技術屏蔽的高分考生。)名單后,卻找不到能精準對標“小故事”的考生。故事虛假營銷的本質,由此也現出原形。
上述房子交易后,社交平臺上很多帶“小故事”的銷售文案陸續涌現,一次又一次成為“熱門爆款”。“故事營銷”中的案例沒有最傳奇,只有更傳奇。“普通房”改頭換面成“高分房”,毫無營銷原則底線,不僅破壞了消費者權益,還挑釁了正常市場秩序。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售房者和中介惡意虛假營銷,已直接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同時,平臺假借“傳奇經歷”,讓消費者誤認為自己購買的是“高分房”,涉嫌虛假宣傳,屬于《廣告法》所禁止之情形,有關部門可根據具體情節予以處罰。
媒體曝光此類現象后,相關監管部門也應有所行動,對類似涉嫌違法侵權的行為及時予以制止,避免更多消費者被忽悠。同時,消費者在購房問題上也不妨放平心態,理性看待房源“小故事”,不要執迷于“房子改運”等非科學說法,平白做了別人眼中的“韭菜”。
實際上,房源“小故事”并非百試百靈,由于這樣的敘事太廉價,也太容易被復制,在網絡空間中往往會泛濫成災。而夸夸其談、造假博流量的做法對社會信任紐帶具有摧毀作用,最終難免造成“狼來了”的效應,使得類似情節難再獲取公眾信任。
就此去看,一些售房者試圖以此抬升房價,顯然打錯了算盤,到頭來不僅可能會毒化平臺生態,也會誤傷那些誠信交易的業主和消費者。
關鍵詞: 房屋買賣 賣個房還要編故事,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