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抒穎 深圳報道
在第四輪集中供地開啟之前,深圳將多宗地塊進行了規劃調整。
(資料圖片)
根據《深圳特區報》,近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通告,對多宗優質項目用地進行“商改住”規劃調整,涉及福田、寶安、龍崗、光明、龍華等片區。
以此,深圳將進一步優化供地空間布局,促進城市功能中心職住平衡與產城融合,多渠道保障住房供給,完善片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近年來,深圳多措并舉保障住宅供應,“商改住”是重要途徑之一。今年5月,深圳坪山、寶安也曾經將多宗商業用地調整為居住用地。
“十四五”期間,深圳將建設籌集住房89萬套(間),其中公共住房54萬套(間),在“十三五”期間保持供應放量的基礎上,再度大幅提升。受此推動,深圳房地產市場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再度“商改住”
深圳本次涉及“商改住”的地塊,有不少區位和配套等均十分優質的地塊。
例如,深圳國際會展城KF02-11地塊,原規劃用地性質為商業用地。調整后,這宗地塊分為兩宗,包括一宗容積率為4.6、用地面積為1.11萬平方米的二類居住用地,配建社區體育活動場地、便民服務站等;以及一宗容積率為4.3、用地面積為1.4萬平方米的二類居住用地,配建幼兒園、文化活動室。
光明、龍華等區域也有類似的規劃調整。
其中,光明中心地區法定圖則02-49地塊,原規劃用地性質為商業用地,根據深圳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大居住用地供應的決策部署,為加快推進招拍掛出讓工作,調整后,這宗地塊調整為二類居住用地,配建設施新增1處公共服務用房、1處社區兒童游戲場地。
以此來看,在深圳本次“商改住”的規劃調整中,除了增加居住用地供應以外,為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還增加了不少公共配套與設施的配建,以此優化和完善片區公共服務能力。
實際上,提升片區公共服務能力是“商改住”的考量之一,另外為了兼顧職住平衡,交通設施周邊的居住用地供應也在提速。
根據《深圳特區報》,深圳本次還集中加大軌道交通設施周邊居住用地供應力度。
其中,龍崗區大運樞紐站及其周邊地區法定圖則02標準控制單元,原主導功能為居住、科研設施,總容積109.0萬平方米,其中存量建設用地增量7.5萬平方米。調整后,02單元主導功能調整為居住、工業,總容積調整為145.96萬平方米,其中存量建設用地增量調整為44.46萬平方米。
而深圳中心區福田在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授權、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福田管理局審批后,也新增了3處居住用地,其中一宗位于景田、其余兩宗位于梅林,這三宗用地全部用于公共住房建設。
多舉措保供應
近年來,在住宅用地的供應之上,深圳頻繁發力。
2021年7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起草《關于進一步加大居住用地供應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對于原批準用途為居住的土地整備留用地,可提高開發強度,超批復規模部分可用于建設可售的公共住房;對于原批準用途為商業的土地整備留用地,可申請將部分或全部商業建筑面積調整為居住用途。
這是深圳首次明確允許商業用地調整為居住用地。深圳允許調規的背景是,深圳商業用地有一定過剩。
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2022年10月19日發布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深圳全市甲級寫字樓物業市場總存量環比上升1.3%,至964.0萬平方米。
第一太平戴維斯預計,2022年第四季度深圳還將有六個新項目交付入市,為市場帶來約54.8萬平方米的新增供應;“鑒于新增供應可觀,市場去化仍將承壓,全市空置率預計繼續上升。”
此種背景下,將商業用地調整為居住用地,既能夠改善商業用地過剩的問題,也能夠起到職住平衡的目的。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分析認為,將商業性質的土地變更為居住用地是深圳二次房改的保障措施之一,其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要將居住用地的規模占到30%左右,二是要將公共住房的占比要提到60%,“商改住”舉措對解決這些問題也有幫助。
實際上,在本次居住用地調規之前,深圳已經有多次類似的行動。
今年5月17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坪山、寶安的多個區域土地進行規劃調整,其中寶中3宗商業辦公用地被調整為1宗二類居住用地以及1宗商住混合用地;坪山竹坑的一宗混合商住用地,則被調整為純二類居住用地。
在多重舉措的保證下,深圳居住用地供應持續放量。
根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于10月10日公布的存量住宅用地信息,深圳市存量住宅用地項目總數612個,存量用地總面積1159.98公頃,其中未動工土地面積334.11公頃、已動工土地面積825.87公頃。已動工土地面積中未銷售土地面積329.51公頃。
關鍵詞: 集中供地 商改住調整再出江湖,深圳多措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