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隨著9月最后兩天,多部門針對首套房貸利率、首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的利好政策相繼發布,各地下調利率政策的公告也頻頻推出。商業貸款方面,更是有不少地方已步入首套房貸利率4.0%以下的水平。
據媒體統計,截至目前,至少已有杭州、南京、石家莊、成都、哈爾濱、合肥、南昌、鄭州等多個城市均表示將根據規定調整首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而面對首套房貸以及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相關媒體和專家也開始頻頻為購房者計算利息賬。如公積金,如果貸款120萬元,貸款期限為25年,利率下調后,每月可省近95元,一年就是1000多元,25年就可以少還28000多元。如果貸款額度再大一些,節省的錢也會更多。
對居民來說,無論用的是商業貸款還是公積金貸款,只要利率下調,省錢是明擺著的事,省多少錢的賬也非常好算,不需要專家費心費力,找個銀行工作人員就能很快算出來。專家們要算的,是居民負債購房后,將影響多少消費潛力和消費能力,會對消費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如果媒體與專家也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為居民算利息賬上,花在如何吸引居民購房上,那么,這樣的媒體、這樣的專家,除了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之外,恐怕不可能發揮多少有效的作用。
殊不知,對那些原本就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急著買房的居民來說,把購房的錢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費,用于培養孩子,用于贍養老人,用于文化旅游,用于改善生活,用于必要的投資,多好,不僅生活質量和品位會大大提高,幸福感和獲得感會大大增強,而且,對拉動消費的作用會得到更好的發揮,會讓消費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大提升。特別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時刻,發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抖動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而緊迫。
然而,地方政府并沒有把心思真正放在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方面,沒有放在實現國內大循環方面,而只是顧及眼前的經濟增長數據,繼續把重心放在房地產市場的拉動上面,并試圖從房地產市場的增長上繼續獲取政府利益,繼續制造政績效應。結果,也就會不顧一切地推出各種刺激房地產市場復蘇的政策。特別是“一人購房全家幫”政策,更是嚴重傷害消費可持續增長的行為,卻有幾十個城市推出了此項政策,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殊不知,住房消費大多是一次性消費,一旦購買了住房,壓在房子上的錢就固化了,很難再在短時間內流動。而且,負債購買的住房,還在擠壓著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費。也就是說,一次購房被壓制的消費這筆賬,真的無法計算。如果減少一套住房,而讓居民將購房的錢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費,產生的消費效應,不知要比購房大多少。
也許有人會說,即便不購房,居民大多也不會用于消費,也會積攢下來用于購房。這話沒錯,原因就在于,房價上漲太快了,居民的購房心理被房價上漲壓扭曲了,在購房問題上,早就失去了理性。如果房價不是如此上漲,如果居民的儲蓄能夠正常安排和使用,如果居民對購房不存在恐慌心理和預期,居民消費就會平穩而有序。
也正因為如此,地方政府也好,媒體和專家也罷,都不要再去逼迫、誘導、誤導居民購房了,讓居民自己做出合理判斷。地方政府真的想干預房地產市場,那就做好房價的穩定工作,不要讓房價大幅波動,尤其不要讓房價再持續上漲。同時,不要給開發商設置什么降價限制,這是非理性的市場干預行為,會讓市場越來越扭曲的。房價怎么定,漲也好,降也罷,讓開發商決定,政府不要用政策保護。廣大居民已經吃了這么多年房價上漲的苦了,難道還不能嘗嘗房價下跌的甜嗎?更何況,在高房價下,即便房價下降,所產生的甜味,也不比苦味好多少。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地方非要把房價保得死死的嗎?非要居民大量負債購房才心安理得嗎?像鼓勵居民購房這樣的政策,說到底,就是幫開發商死扛房價,為開發商謀取利益,不公平,也不公正。政府的立場應當是公正,而不是拉偏架,尤其不能幫著開發商拉偏架。
關鍵詞: 對房貸利率下調,既要算省錢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