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貝殼研究院發布《2022年中國主要城市住房空置率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8個大中城市平均住房空置率為12%,處于相對較高區間。
貝殼研究院將3個月以上無人居住的住房(期房及開發商建成待售的現房除外)定義為空置房,將樣本小區的空置戶數、小區總戶數分別加總,空置戶數/總戶數即為城市住房空置率。
住房空置率反映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潛力。通常來說,空置率在5%—10%之間被認為是合理的,低于此區間則認為空置率過低,表明住房需求旺盛,潛在需求較高。高于10%則認為空置率過高,表明住房供給過剩,存在庫存積壓風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報告》顯示,住房空置率隨城市能級依次遞增,一線城市平均為7%,二線城市平均為12%,三線城市為16%。其中僅有9個城市空置率處于合理區間之內,大部分城市處于10%-15%之間,6個城市高于15%。
報告指出,從宏觀層面看,購房門檻、老齡化程度、租金回報等均會影響住房空置率變化。
比如,房價越高、按揭貸款比例越高的城市,擁有多套住房的成本越高,進而住房空置成本越高;當老齡化達到一定程度,住房需求會下降,住房空置率會上升。此外,持有空置住房的機會成本,即租金回報的高低也是決定空置率的核心因素,根據貝殼研究院數據,租金與住房空置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在微觀層面,報告顯示,樓齡和物業類型是影響小區空置率的兩大因素。
就房屋本身的屬性來看,住房空置率隨著小區樓齡的增長逐漸變低。五年以內樓齡的小區,空置率隨樓齡的增長從30%依次遞減至12%;15年以上樓齡的小區空置率沒有明顯差異。大部分老舊小區通常都位于市中心,交通配套比較便利,住房需求比較旺盛;較早建成的城市中心區域,也是優勢教育資源的聚集區。這些因素都促進了空置率下降。
從物業類型看,同一個城市不同類型小區的空置率有明顯差異,住房空置率由低到高依次為住宅、公寓、別墅,其中住宅類小區的整體空置率較別墅小區低5%。
貝殼研究院認為,一定程度的住房空置率是合理且有必要的。中國整體城鎮化進程依然較快,仍有較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特別是產業發展較快的熱點城市。一定程度的空置率,有助于平穩接納人口涌入,避免了住房供應緊張導致房價、房租過快上漲。
但過高的空置率也存在風險,高空置率等同于大量潛在供應。當房價下跌預期較強時,大量空置房屋進入存量房市場會導致短期供給激增,加劇供求失衡而放大房價下跌風險。今年二季度部分城市放松限售,二手房新增掛牌房源激增,一定程度上也是空置住房過多的體現。
關鍵詞: 28個大中城市平均住房空置率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