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間,一幅壯美的畫卷在冀中平原徐徐鋪展,無數建設者夜以繼日拼搏奮斗讓新時代的“未來之城”從藍圖變為現實。
5年前的4月1日,一則重大消息正式對外公布,猶如平地一聲春雷,響徹大江南北——“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
5年來,雄安新區各項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雄安新區已累計實施重點建設項目177個,總投資6184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546億元,完工項目60個;一系列頂層設計制定完成,一大批重大項目全面推進,一個個標志性工程投入使用。
“容東片區環境很優美,交通便捷,配套設施也很齊全,有公園、有醫院、有便民服務,幸福宜居。最感慨的還是時間,短短幾年雄安新區建起來了,也搬進了新家,從農村住進了城里。”剛剛搬入容東片區新居的拆遷居民李吉華對記者表示。
今年,是雄安新區設立5周年,也是雄安新區實現“顯雛形、出形象”目標的關鍵之年。早春4月,白洋淀碧波蕩漾、新葦吐綠,“千年秀林”郁郁蔥蔥、鳥啼蟲鳴,迎著新時代改革的春風,一座高水平的現代化城市已經有了未來的樣子。
開創事業的熱土
5年是時間長河中的一瞬,但對于一個區域來說,過去5年,所承載的是夢想照進現實的喜悅。
2017年4月1日到2022年4月1日,5年間,在北京西南約120公里的冀中平原上,數十萬名建設工人夜以繼日、風雨兼程,讓原本默默無聞的3座北方小縣城變成了一座“樣板之城”“未來之城”。
東方風來滿眼春,山河萬里起宏圖。這里就是雄安新區,過去5年,雄安新區統籌推進規劃體系完善和實施,堅持“成片開發、混合開發、融合開發”,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
過去5年,雄安新區構建起“一中心、四平臺”的智能城市基礎設施體系,打開了規劃一張圖、建設監管一張網、城市治理一盤棋的新格局,搭建起智慧城市的基礎框架。
過去5年,京雄城際鐵路全線通車,雄安站華彩亮相,“四縱三橫”高速公路網、“四縱兩橫”區域軌道交通網連通全國。城市外圍道路框架、內部骨干路網、生態廊道、新區水系“四大體系”基本成型。
權威數據顯示,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啟動實施重點項目177個,總投資6184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600多億元。
在雄安新區未來的主城區——規劃面積38平方公里的啟動區是雄安新區率先建設區域,也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載地。這里的建設依舊火熱,但與一年前“天蒼蒼地茫茫”不同的是,如今內部主干路和次干路已全部建成,可以暢通抵達正在建設中的重點項目工地。
目前,步入啟動區,有的建設項目已經封頂,有的正在打地基。在啟動區的“核心區”,分布著北京援建的北海幼兒園、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四中、雄安宣武醫院等“三校一院”項目,其中北海幼兒園已竣工交付,史家胡同小學和北京四中室內精裝修基本完成,雄安宣武醫院一期主體結構已封頂,預計明年移交。
在容東片區市民服務中心北側,中國建筑承建的新區第一個標志性城市綜合體——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即將竣工。該項目規劃占地約24公頃,總建筑面積約82萬平方米,總投資86億元。
“作為建設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項目10個單體逐漸交付的過程,讓我感受到雄安各個部門是自上而下干實事的一群人。”談及在這里的工作,中建八局西南公司雄安商務服務中心二標段施工總承包項目經理潘志專深感自豪。他說,雄安的建設速度與建設質量又快又高。作為土木工程人,十分榮幸參與雄安建設,沒有給職業生涯留下遺憾。
在雄東片區,雄東管廊項目已經由下部結構施工進入到架梁施工階段,作為新區內部骨干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肩負著引領雄東發展的重任。
“在學校時經常聽到雄安新區,我更多地是好奇‘未來之城’究竟是什么樣子。來雄安新區的那天,坐著大巴車,我在路上就被塔吊林立、夜如白晝的建設場面震撼到了。”中建八局雄東管廊項目綜合辦公室的楊萬鵬激動地表示。
楊萬鵬2020年7月25從大學畢業就來到了雄安新區。他說,短短一年多時間,高樓建起來了,工地上顛簸的臨時路也變成了四通八達的城市路網。“作為一名年輕的雄安新區建設者,這份經歷令我終身難忘。這里是開創事業的熱土,我將踏實肯干,在這里留下自己的足跡。”楊萬鵬動情地說。
“顯雛形出形象”關鍵之年
說到新區建設,此前曾在容東片區C組團安置房項目工作的中建八局雄安國際酒店項目經理肖大偉感觸頗深,他說:“2020年之前,容東片區還是大片空地,如今商務服務中心等一批商業、辦公、住宅等設施正逐步建成投入使用,悅容公園等市政工程到了夏天也變得郁郁蔥蔥。如今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正在拔節生長”。另悉,雄安國際酒店項目也是雄安的地標建筑之一。
不僅僅是已開工項目建設地如火如荼,新項目同樣傳來喜訊。2022年雄安新區一季度項目已于2月初集中開工,43個開工的重點項目總投資達到601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有16個。
重大項目漸次落地,5年來,雄安新區處處展新顏,城市框架逐步拉開,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目前,容東片區基本建成,容西、雄東、昝崗等片區已進入穩定開發期;啟動區、起步區重點項目有序建設,城市雛形加快顯現。雄安新區已從規劃建設階段過渡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
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一批重大疏解項目在雄安新區有序落地:中國星網等首批3家央企落戶,已完成選址并啟動建設程序;中國電信雄安互聯網產業園等一批市場化疏解項目,在新區啟動區開工;首批啟動向雄安新區疏解的在京部屬高校、醫院已基本確定項目選址,各項疏解工作正在穩妥有序推進。
截至今年3月,央企在雄安新區設立分支機構100多家。5年來,在新區本級注冊的北京投資企業達3600多家,占總量8成多。
“筑巢”才能更好地“引鳳”。居住方面,為了更好地承接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局長于國義表示,雄安新區正在著力打造創新開放政策環境,在人才、住房、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制定實施一攬子政策措施,確保疏解對象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鏗鏘有力的宣示,正在雄安這片熱土上逐步化為現實。
幸福宜居之城
5年間,雄安新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也從村里住進了現代化小區。
在容西片區,這里規劃了面積7.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0萬人、發展定位為以生活居住功能為主的生態智能創新城區,該片區共建設624棟安置房;目前安置房及配套設施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在雄安新區首個集中建成區——容東片區,這里地面上窄路密網,車輛全部地下行駛,片區總規劃用地面積約12.7平方公里,1700棟建筑全部交工后將容納17萬人。過去5年,這里被喻為“世界最大工地”,最多時曾有上千臺塔吊、近20萬名工人在現場揮灑汗水。
以容東片區G組團安置房為例,該項目總建筑面積125萬平方米,由126棟住宅樓、公服配套、商業等組成,總計6759套住宅,可容納2.4萬余人居住,是雄安新區“一主五輔多節點”空間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首期居民征遷安置及為起步區建設提供支撐和配套服務的重要作用。
“400天精裝交付高品質住宅,意味著起步即沖刺,開局即決戰。”中建八局發展建設公司G組團安置房項目技術經理(總工程師)孫建才說,在項目建設高峰期,66臺塔吊無間歇運轉,上萬名建設者三班倒24小時施工,每日鋼筋消耗達2000余噸,混凝土日澆筑達1萬立方米。
“為新區建設貢獻一份力量,為新區百姓做好回家服務。雄安建設者們擁有迎難而上的韌勁,永爭第一的堅持,將時不待我的雄安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建三局雄安新區G2(容東片區G組團G2標段)安置房項目常務副經理白曉峰表示。
面對非常規的工期壓力,無數施工者吃飯蹲在工地上,睡覺趴在桌子上,手機24小時貼身,瞪紅了眼睛,喊啞了嗓子,抿干了嘴唇。
就是在這樣的效率下,現如今的容東片區安置區939棟安置房和市政基礎設施已全面完工,4萬多名回遷群眾相繼入住新的安置房。寬敞筆直的馬路四通八達,住宅樓連成了片,任誰也想不到僅僅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
“容東片區環境很優美,交通便捷,配套設施也很齊全,是幸福宜居的新城。”剛剛搬入容東片區新居的拆遷居民李吉華表示。
征遷安置工作關乎民生,不僅要用力,更要用心用情。近年來,雄安新區高標準嚴要求推進容東片區數十所新建學校建設,解決回遷群眾子女入學問題;累計開展就業培訓16.79萬人次,實現新增就業3.96萬人次,全面提升社會保障和就業創業工作水平。積極推進三縣縣城改造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城區形象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大幅提升。
2022年4月1日,是雄安新區設立五周年的日子,1826天、43824個小時,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大計”的新區已從藍圖逐步顯雛形;5年間,一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標桿,一座心向往之的典范城市已經在冀中平原冉冉升起。
對 話
建設者:參建雄安新區為百姓建安居樂業之城是一生榮耀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大幕開啟。5年來,以中國建筑、中國鐵建、中國電建、中交集團等為代表的“中”字頭央企現身在新區各大工程的建設現場,數以萬計的建設者披星戴月、日夜奮戰,踐行著“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建設標準,為將雄安新區打造成高質量發展的“樣板之城”拼搏奮斗。
以中國建筑為例,2017年11月22日中國建筑率先“出征”,首次以投資商、建造商、運營商和基金管理商“四商一體”全產業鏈模式承接雄安新區首個工程——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項目,拉開雄安新區建設大幕。5年來,中國建筑承建了雄安新區100多個重大項目,總建筑面積超750萬平方米,成為雄安新區建設的重要參與者。
雄安新區設立5周年之際,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了中建八局容東片區C組團安置房項目指揮部指揮長許前江。作為親歷者、見證者,在許前江眼中,那些奮戰在一線所受的苦與壓力,都已變成過往,能夠參與建設雄安新區,為老百姓安居樂業建設美好新城,是他一生的榮耀。
中國房地產報:在你眼中,雄安新區設立5周年以來發生了哪些變化?
許前江:初來時,這里還是一座小縣城,樓不高,路不遠,人不多,民風淳樸;混凝土道路很少,崎嶇不平的砂石小路比比皆是。
5年來,雄安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逐步形成了城鄉統籌、功能完善的組團式城鄉空間結構。各組團之間,森林、濕地、綠地等藍綠系統環繞間隔,也有明確開發邊界;功能相對完整,城市更富有彈性。
人居環境上,以前很多人都住在老式紅磚瓦房里,冬季取暖靠煤炭,每家有獨立院子,種著瓜果蔬菜。現在很多人搬進了更加宜居的現代化小區,且更加科技化。我所建設的安置房項目,用的都是綠色環保建材,有三層雙中空玻璃和10公分厚的外墻保溫層,能有效降噪與提升隔熱保溫效果;室內也是精裝修,回遷居民只需購置家電、家具便可直接“拎包入住”,這從根本上解決了回遷居民生活需求。有關部門還推出了安置居民免收取暖費、停車費等惠民措施,讓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城市生活。
過去這里的人們大多從事紡織業、皮革加工業等工作,上下班都是騎著電動車在馬路上穿梭;現在很多人轉型開始從事服務業,從原來的下游產業向中端產業轉變。
時至今日,雄安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設之風如火如荼,建設之人奮勇爭先。
中國房地產報:在雄安新區建設這幾年你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有沒有什么困難?
許前江:初到雄安新區時,接到公司委派擔任雄安新區東片區C組團安置房項目指揮長,負責整個項目的生產、商務、安全、質量管理等工作,協調各專業間交叉施工工作。
就我個人而言,我現在參與建設容東片區c組團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在開工前就遇到了諸多困難,比如前期地上障礙物含津保線、民房、靶場路等多達10處;再比如工期壓力,項目要在一年左右時間完成161萬平方米建設任務,對于人力、物力的調配都是巨大的。還有,當時新區剛剛起步建設時,許多配套設施不完善,早晚高峰交通的壓力、時常停水停電的壓力、“冬施”的壓力、質量把控的壓力,都對項目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也是我經歷過的項目中需要協調因素最多的一個,也是困難最大的。好在最終通過雄安新區領導和有關部門通力合作,一步一步都跨過來了,也將建設壓力轉變為了建設動力。
中國房地產報:安置房關乎民生,工期與質量如何平衡?
許前江:安置房屬于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回遷業主較多,加之項目體量龐大、工期緊張、交叉施工多,需協調解決的問題多,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嚴格把控質量環節。為此,我們從管理上加大技術、質量人員配備,對進場大宗材料采用設計確樣、建設單位實體封樣加強驗收制度,對每道工序實行首件驗收制和樣板引路制度。公司總部也通過開展質量實訓營及質量美譽度評比等活動,對項目質量進行檢查和提升,確保使用功能正常,觀感形象提升;也確保為百姓入住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中國房地產報:作為建設者,對于雄安新區的未來有哪些期待?
許前江:轉眼間,雄安新區已初具雛形,回想在雄安新區參與建設的過程我感覺很驕傲和自豪。從容東片區安置房交房,也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成千上萬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喜悅。作為一名建設者,真心希望雄安新區越來越好,成為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新城。(高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