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將于3月4日、5日開幕,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今年關注的點是“三孩”家庭住房、婦女權益保護和新基建等議題,她提交了6份提案。
6份提案分別為《關于加大“三孩”生育政策支持的建議》《關于強力打擊拐賣婦女犯罪行為,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建議》《關于對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提高投資精準性和有效性的建議》《關于調整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延長執行期限的建議》《關于完善公共資源“跟人走”,持續提升公共服務供給保障能力的建議》及《關于為大灣區內長期駐粵港澳居民提供疫苗便利化接種服務的建議》
建言1:加大對“三孩”家庭住房支持
當前,養育孩子成本高昂、住房壓力大、生育福利欠缺、職工家庭時間精力有限、無人幫帶孩子等問題困擾著育齡女性,她們面臨的社會壓力、經濟壓力、精神壓力等愈加繁重,生育意愿低迷。特別是職場女性往往身兼數種角色,既要工作謀生,又要照顧孩子和家庭,十分不易。
為破解低生育難題,翟美卿建議:進一步強化適齡女性的生育權益保障,打通影響三孩生育的“最后一公里”,特別是在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各方面增加社會保障,減輕婦女生育負擔,讓有生育意愿的適齡群體“生得起,養得好”。
翟美卿提出,為三孩家庭提供經濟適用房指標,或給予相關家庭住房補貼,減輕住房壓力。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促進房地產業復蘇,增加就業。
建言2:加強對“新基建”統籌規劃
我國新基建在疫情沖擊下呈現逆勢增長的喜人局面,但由于新基建投融資規模差異化、主體多元化、運營市場化等特點,導致新基建投融資面臨“誰來投”“怎樣投”“錢哪來”等不少問題。
翟美卿稱,新基建具有較大技術迭代風險,傳統投資主體投資新型基礎設施面臨限制。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政府隱性債務和非標融資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各級政府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增量投資受限。另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盈利模式存在不確定性。
對此,翟美卿建議加強對“新基建”的統籌規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區域特色和承接能力,有序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投資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型基礎設施與服務。“發揮政府資金對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手段、發揮市場力量,拓寬資金來源、創新投融資方式,有效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加快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新型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
建言3:強力打擊拐賣婦女犯罪行為
對“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本身及調查過程中暴露出的拐賣、虐待婦女等犯罪行為,以及基層治理中的諸多短板等問題仍然存在。翟美卿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要繼續強力實施打擊拐賣婦女犯罪行為,同時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翟美卿表示:一是對拐賣、虐待婦女的惡行堅持“零容忍”;二是在全國持續開展打擊拐賣人口犯罪專項行動,從源頭上減少拐賣人口犯罪的發生;三是落實責任制,確保國家的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能夠真正落實執行,防止流于形式;四是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及效能,堵住基層組織失守漏洞。
建言4:完善公共資源“跟人走”
近年來,我國在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區域人群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不斷縮小,公共服務供給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然而,我國公共服務資源分布與分配不均衡、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翟美卿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一是加快轉變財政資源的分配方式。在當前公共資源要按照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的政策要求下,財政資源的分配方式要更多考慮人口流動的因素,轉移支付等資金的分配要進一步實現“跟人走”,增加外來人口較多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同時加大對財力不足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二是完善居住證制度,落實并擴大居住證持有人在城鎮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三是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城市常住人口全覆蓋。住房保障方面,要擴大共有產權住房、公租房等供給規模,在重點產業園區和新建成城區按常住人口規模配建公租房,做好城市外來常住人口住房保障,逐步實現外來常住人口與戶籍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四是強化外來常住人口信息網絡系統管理,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人口服務效能。
建言5:調整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優惠
近年來實施的一系列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優惠政策,極大地支持和促進了最基本社會經濟細胞小微企業的發展。翟美卿表示,這有力地配合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導向,激發了廣泛的市場主體的運營活力,對繁榮民生、搞活市場經濟以及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同時,相應免稅以及低稅負措施也促使小微企業極大提升了納稅遵從意愿,某種程度上也拓寬了稅基,并未造成財政收入的大幅下滑。
翟美卿建議,為更有效地發揮該優惠政策的威力,可將現執行的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政策執行期延期兩年,同時提升免征增值稅銷售額標準至300萬元,并實施季度申報。
建言6:為大灣區長駐粵港澳居民提供疫苗便利接種
目前,大灣區三地疫苗監管體系和疫苗種類、免疫程序的不同,成為資源要素流動、便捷交流、協調發展的不小障礙。
根據“灣區社保通”的數據,目前在粵長期工作和居住的港澳居民達53.8萬人,2019年深圳邊檢總站出入境更是高達2.4億人次。在如此規模的灣區融合發展中,免疫接種卻成了在粵工作生活的香港澳門居民的煩惱。
翟美卿表示,為實現大灣區內協調包容發展和實現各類生產要素的便捷高效流動,建議以疫苗先行先試作為大灣區一體化建設的一個突破口,為住粵的港澳居民提供就地接種港澳使用的疫苗服務,最大限度提供工作生活便利。
翟美卿建議:第一,住粵的港澳居民按照香港澳門的免疫規劃要求,在粵就地接種港澳使用的疫苗。第二,在灣區內優先引入涵蓋我國免疫規劃疫苗的聯合疫苗以及預防重大傳染病、呼吸道傳播疾病的疫苗,例如預防乙肝、百日咳、流感等疫苗。第三,加強擬引入疫苗的真實世界研究,所得數據可作為國際疫苗在內地注冊上市的重要依據,進而加快創新疫苗在內地上市。第四,優先引入創新的多聯疫苗、多價疫苗,促進內地疫苗企業研發創新和產業升級。
翟美卿說,優先引入在香港澳門上市的創新疫苗為在粵長期工作居住的港澳居民服務,將極大刺激內地疫苗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產業升級和做大做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