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將于2022年3月4日在北京召開。今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進軍的重要一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代表委員們又將帶來哪些真知灼見?
2月28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獲悉,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今年共提交6份提案,重點圍繞“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調整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優惠政策”“提升公共服務供給保障能力”“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為大灣區內長期駐粵港澳居民提供疫苗便利化接種服務”等議題。
在關于對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提高投資精準性和有效性的建議中,翟美卿認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重點落腳點應在“新基建”上。我國新基建在疫情沖擊下呈現逆勢增長的喜人局面,但由于新基建投融資規模差異化、主體多元化、運營市場化等特點,導致新基建投融資面臨“誰來投”“怎樣投”“錢哪來”等不少問題。
在翟美卿看來,新基建具有較大技術迭代風險,傳統投資主體投資新型基礎設施面臨限制。特別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政府隱性債務和非標融資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各級政府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增量投資受限。另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盈利模式存在不確定性。
對此,翟美卿建議加強對“新基建”的統籌規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區域特色和承接能力,有序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投資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型基礎設施與服務。
具體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統籌布局集約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全局化、系統化、市場化思維,開展科學規劃、統籌布局,以“軟硬兼施”“虛實共管”思路,推進大網絡、大數據、大平臺、大產業發展。一方面,加快實體物理空間“硬設施”建設,推動政府機關、公共場所、市政設施、住宅小區和商務樓宇資源開放,推動5G基站等公共設施共建共享共用。另一方面,強化虛擬網絡空間管理,提升數據治理能力,補齊“軟資產”(數據治理的體系和能力)治理短板。
二、突出需求牽引,適度超前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從解決后疫情時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最迫切問題入手,以政府、企業和公眾需求為驅動,科學開展項目需求分析與測算,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和鋪張浪費。例如建立開放共享的人工智能中樞,數據中心集群,構建一批智慧醫院、智慧公園、智慧校園,使新型基礎設施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日常所用,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
三、注重特色挖掘,打造因地制宜新型基礎設施工程。我國幅員遼闊,對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緊迫程度不一,應結合各地條件與發展階段,理性有序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如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應注重高新技術賦能和應用場景創新,加快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中西部特別是欠發達地區,應在補齊傳統基礎設施短板的基礎上,聚焦民生領域和產業發展需求,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四、創新投資方式,多渠道拓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發揮政府資金對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手段、發揮市場力量,拓寬資金來源、創新投融資方式,有效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加快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新型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