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多地相繼釋放樓市政策暖風,托底舉措接踵而至。市場面亦出現一個重要變化,即1月份70城房價指數環比首次止跌。新的局面下,來自住建部定調尤為重要。
2月24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舉行新聞發布會。出席本次發布會的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副部長倪虹、副部長張小宏、辦公廳主任李曉龍。
“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和運行”仍是調控第一要義。王蒙徽表示,保持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政策的精準性協調性;繼續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保障住房的剛需,同時滿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努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這為2022年房地產調控定下重要基調。
這次會議上,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問題仍是高層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倪虹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將以人口凈流入大城市為重點,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據了解,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重點城市,都提高了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占比,普遍占新增住房供應量的40%-45%以上。
對于2022年工作部署,王蒙徽強調,要重點抓好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等工作,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這些工作背后,我們可以發現房地產功能更偏向于解決民生問題,旨在讓更多城市弱勢群體也能在居住領域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存量市場下“內需潛力巨大”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住房消費作為擴內需促消費的重要領域之一,對于穩增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次會議上,王蒙徽表示,我國現在仍然處于城市快速發展階段,城鎮人口規模、家庭數量仍在持續增加。目前,我們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超過1100萬,住房剛性需求比較旺盛。同時,2000年以前建成的大量老舊小區,這些住房面積小、配套差,質量也不高,群眾改善居住環境和居住條件的要求都比較迫切。新冠肺炎疫情也對居民改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方面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王蒙徽說,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過去大規模增量建設,向存量的提質改造和增量的結構調整并重轉變,也就是說,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內需潛力巨大。
圍繞存量市場下住房需求,2022年工作重點逐漸清晰化,住建部作出五大部署:
一是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保障住房剛需,同時滿足合理改善性需求。
二是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希望全年能夠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0萬套(間),新籌集公租房10萬套,棚戶區改造120萬套;同時加快推進長租房市場建設。
三是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通過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創新金融支持方式、促進存量住房用途調整等措施,把這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時也是發展工程做好。
四是推進燃氣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大工程。今年力爭開工改造存在安全隱患燃氣管道約2萬公里,同時還將有序推進城市供水、排水、供暖管網改造、防澇設施建設、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五是大力推進“新城建”,也就是基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國家、省、市三級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體系,全面推進智能市政、智慧社區、智能建造,協同發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網聯汽車,通過打造示范基地,加快“新城建”項目落地。
王蒙徽說,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毫不動搖堅持“房住不炒”
樓市下行壓力下,近期多地出臺不同程度的調控松綁政策,如菏澤、重慶、贛州、佛山、南寧等地均降低了房貸首付比例。但從歷次高層會議精神來看,“房住不炒”、“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政策主基調并不會改變。
這次發布會上,倪虹對記者表示,關于2022年總體考慮,我們還是毫不動搖地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工具和手段,加強預期引導,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這是我們總的想法。”倪虹說,主要有四個方面考慮:
一是保持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把城市的主體責任和省級政府的監督責任落實好,保障剛性住房需求,滿足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繼續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二是增強調控政策的協調性和精準性。重點是做到3個“加強”:加強土地、金融和市場監管等政策的協同;加強部、省、市的調控聯動;加強對城市“一城一策”政策的指導和監督。
三是堅決有力處置個別房地產企業因債務違約所引發的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這項工作是以“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為首要目標,以法治化、市場化為原則,壓實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屬地政府管理責任,維護社會穩定,維護購房群眾合法權益。
四是持續整治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下一步重點是完善市場監管新機制,大力整治房地產開發、交易、租賃、物業服務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把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切實維護好。
力推保障性租賃住房,抓好6個落實
“一個城市,如果青年人有了希望,這個城市就有了未來。如果我們國家青年人都有了希望,我們國家就有未來。”倪虹說,解決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問題,是各級政府職責所在,也是提高城市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解決這部分人群的住房問題,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
倪虹介紹,2021年,在人口流入較多的40個重點城市,已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94.2萬套,預計可以解決近300萬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初步形成了多主體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良好態勢。現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企事業單位、園區企業、住房租賃企業等各方面主體參與熱情還是比較高的。據統計,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設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達到了70%。
“2022年,將繼續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從目前統計看,全國將新籌集240萬套,比去年有大幅度增長。”倪虹表示,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要抓好6個落實:
一是落實好土地支持政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存量閑置房屋和新供應土地來建設和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這方面各地都有很好的實踐。如北京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上海支持科研單位、高校等利用閑置土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廣州還特別支持租賃企業利用非居住存量房屋改造成保障性租賃住房。在這當中,不變更土地使用性質,也不要求補繳土地價款,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價格能夠比市場同地段、同品質價格略微低一些創造條件。
二是落實審批流程再造和簡化,主要是通過各級政府聯審方式,出具項目認定書,相關部門按照項目認定書加快辦理。上海等21個城市都已開展了聯審機制,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提高了效率。
三是落實中央補助。去年,中央為40個城市在預算內投資補助了28億元,今年還將加大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支持力度。
四是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去年10月1日起,已開始實行住房租賃企業向個人出租保障性租賃住房可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也就是增值稅原來按5%稅率征收的,現在減按1.5%計算;對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向其他組織、個人和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出租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房產稅由12%減按4%稅率來征收。
五是落實水電氣價格政策。對于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來改建和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取得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認定書后,用水、用電、用氣價格一律按照居民價格來執行。
六是落實金融政策支持。目前,已經把保障性租賃住房列入城市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同時,對保障性租賃住房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
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也對房地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張小宏表示,城鄉建設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一個重要領,下一步將抓緊推動出臺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重點做好這些工作:
第一,推動城市綠色低碳建設。一是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推動組團式發展,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筑,加強既有建筑拆除管理;二是建設綠色低碳社區,加強完整社區建設,構建15分鐘生活圈;三是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因地制宜推進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優化城市建設用能結構,推進綠色低碳建造。
第二,打造綠色低碳鄉村,通過構建自然緊湊的鄉村格局,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加強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等工作,全面促進鄉村節能降碳。
第三,強化保障措施,研究建立城鄉建設統計監測體系及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張小宏說,北京冬奧會剛剛結束,極具科技感和中國風的冬奧場館已成為本屆冬奧會的一大亮點,像“冰立方”“冰絲帶”“雪飛天”“雪如意”等場館備受社會好評。這些場館在建設和改造過程中,踐行了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充分應用智能建造和裝配式技術,很好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既集中體現了我國工程建設水平,也有力展示了智能建造和裝配式建筑廣闊的發展前景。
張小宏表示,下一步將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包括實施智能建造試點示范創建行動,加快推廣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推進建筑機器人典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