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
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脈、雪峰山脈東北端。常德市東據西洞庭湖,與益陽市的南縣、沅江市湖汊交錯;西倚湘西山地,與蜿蜒在張家界市慈利縣、永定區及懷化市沅陵縣的武陵山脈相承;北枕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與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山地以及荊州市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的平原相連;南抵資水流域,烏云山脈是常德市與益陽市資陽區、桃江縣、安化縣之間的分水嶺。
常德市西北部屬武陵山系,多為中低山區;中部多見紅巖丘陵區。常德地貌大體構成是“三分丘崗、兩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山地面積677.61萬畝,占常德市土地總面積的24.8%,平原面積978.98萬畝,占總面積的35.9%,水面220.76萬畝,占8.1%,丘陵崗地853萬畝,占總面積的31.2%。
沅江又稱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兩源,南源龍頭江,源自貴州省都勻的云霧山,北源重安江,源自貴州省麻江縣平月間的大山,兩源匯合后稱清水江,至鑾山入湖南省芷江縣,東流至黔城與潕水匯合處稱沅江,流經會同、洪江、中方、溆浦、辰溪、瀘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縣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長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
常德市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長;熱量豐富,雨量豐沛,春溫多變,夏季酷熱,秋雨寒秋,冬季嚴寒。
常德市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無霜期272天,適宜水稻、棉花、油料等作物生長。由于受地形影響,該地氣候呈現非地帶規律。西部山區,東部比西部略低,石門東山峰農場年平均氣溫9.2℃,而石門等澧水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16.8℃。中部丘陵區、太浮山與太陽山對峙形成向北敞開的簸箕形盆地,致使臨澧、桃源一帶冬季易受冷空氣襲擊。平原區安鄉縣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常德市有哪些地域文化?
習俗
常德城鄉概以大米飯為主食,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愛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醬、白辣椒。有腌制壇子菜、腌臘魚臘肉的習慣。
常德盛產稻米,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的大眾化小吃食品。在80年代后,米粉逐漸成為常德城鎮居民早餐的主食。發糕,油粑粑,煎米茶,作為早餐,一般是邊吃油粑粑,邊喝煎米茶。
常德人喝茶很講究,除一般泡茶外,還盛行擂茶待客。相傳喝擂茶起源于東漢初年。當時馬援征“五溪蠻”,兵困壺頭山,瘟疫流行。土人教以用生姜、鹽、茶葉、煎米制作此茶,飲后瘟疫即除,遂沿襲至此。
曲藝
武陵戲原名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遠及黔東。武陵戲起源于明代,20世紀初,武陵戲興盛,各地戲班林立,名藝人輩出。現存傳統劇目約500個,其中高腔劇目30個,彈腔劇目占90%以上。武陵戲起源于明代,演唱弋陽腔和昆腔。弋陽腔曾受青陽腔影響,并長期和本地儺愿腔、民歌號子相結合,演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調,即后來的高腔。
方言
常德方言屬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話。這與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密切相關。可以說,常德方言自古以來一直受到北方話的浸潤、沖刷,最后終于與之融為一體。盡管明清以來,大量的江西居民遷至常德,但由于規模較小,地域、時間不夠集中,因而并沒有對常德方言產生大的沖擊,最終被常德方言所同化。安鄉方言有西邊話與南邊話之分,西邊話屬于官話,占主導地位,南邊話屬于湘方言。這是因為湘語區近百年來有移民遷至安鄉,他們的后代大多保持祖先湘語的特征,同時也能說官話,形成官話與湘語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