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了中英雙語《中國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發展研究報告(2021)》。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電子商務在知識產權治理與發展成果共享、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實現了新突破,但也面臨新挑戰。
疫情以來,中國跨境電商的交易額持續高增長,已成為雙循環中的重要力量。現存3.39萬家跨境電商相關企業中有1.09萬家是2021年新增的,同比增長72.20%。在跨境電商平臺和商戶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電商業態一直面臨來自知識產權領域的諸多挑戰。
報告提到,跨境電商以突破交易的地域限制為優勢,而知識產權制度則以地域性為特征。僅在一地區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產品,在售往其他地區時無法得到知識產權保護。另外,由于商標權具有地域性特征,同一商標在不同地區的權利人、授權使用人可能不一致,給平行進口帶來挑戰。由此引發的諸多爭論與探討也表明,跨境知識產權不僅包含知識產權侵權問題,還涉及知識產權作為資產的經營問題。
為完善制度建設、助力跨境電商健康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以《電子商務法》為指引不斷提供政策支持,為跨境電商創造發展機遇。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要求,研究制定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南,引導跨境電商平臺防范知識產權風險。
復雜多變的形勢給電子商務知識產權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報告分析指出,外部不確定因素導致的跨境電商知識產權合規風險正在持續增加。因在原有知識產權爭議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的同時,跨境電商業態創新和規模擴張導致的新問題不斷涌現,跨境電商合規能力與意識的提升急需更多來自政府、平臺和行業組織的服務與指導。此外,國外電商業態發展相對滯后,也亟須探索建立完善適合跨境貿易的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規范。
面對機遇與挑戰,報告認為,多方參與的跨境電商知識產權合作體系是全球電商共治的希冀。各國政府、執法機構、跨境電商平臺、知識產權權利人、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有效的知識產權治理機制。中國已率先形成電商平臺知識產權規范與標準,將電商知識產權治理的“中國經驗”融入跨境電商的商業規則體系,可推動形成跨境電商知識產權治理行業標準規則。應引導跨境電商將現有的平臺實踐經驗細化、固化,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標準規范,指導電商平臺建立符合國家法律規定和行業實踐,兼顧創新激勵發展和市場秩序維護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構建完善行業知識產權保護標準。通過規范指導與標準制定,引導跨境電商建立符合最佳實踐的平臺知識產權保護章程,建立平臺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機制,防范進出口貿易中的知識產權風險。(本報記者 孟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