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還是中國外貿增長的動能來看,跨境電商都已成為一股時代洪流。
今年以來,中國跨境電商利好政策頻頻吹風--2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同意在鄂爾多斯等27個城市和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跨境電商先行先試的試驗田規模不斷擴大。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度釋放穩外貿信號,并強調要“充分發揮跨境電商作用,支持建立一批海外倉”,“數字貿易”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2021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評估結果出爐。該評估是商務部對全國前五批共10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開展建設情況設立的首次“大考”。本次評估共分四檔,廣州、杭州、寧波、義烏、鄭州、青島、廈門等10地跨境綜試區位列全國第一檔,整體建設成效明顯。
在這股時代洪流下,中國跨境電商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促進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對此,國際商報記者對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發起人湯敏進行了專訪。
國際商報記者:在當前全球疫情持續反復和海外形勢復雜嚴峻的形勢下,中國跨境電商發展面臨哪些風險和挑戰?中國應如何及時跟進調整相關政策,助力跨境電商綜試區高質量發展?
湯 敏:跨境電商綜試區的發展印證著中國外貿新基建的不斷完善,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乃至全球外貿數字化的風口已經到來。2021年,跨境電商作為中國外貿的新業態,實現進出口1.98萬億元,增長15%,其中出口1.44萬億元,增長24.5%。但值得注意的是,跨境電商的發展也面臨著競爭與挑戰:
一是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持續增強,跨境電商憑借其獨有優勢逆勢增長,成為穩定中國外貿的生力軍。隨著跨境電商綜試區、跨境電商進口服務試點城市不斷擴容,招商競爭日漸激烈。
二是外部因素擠壓利潤空間。國際運費持續高位運行、人民幣匯率上漲、原材料價格暴漲,使“訂單增加、利潤縮水”成為困擾外貿企業發展的阻礙。
三是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匱乏。隨著中國跨境電商行業規模的持續增長,市場需求與人才供給嚴重失衡,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缺口巨大。有關機構預測,中國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缺口達450萬人,并以每年30%的速度持續擴大。
基于此,“十四五”期間,跨境電商綜試區要立足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要求,不斷完善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圈,繼續深化政務商務模式創新,持續探索標準規則和制度體系構建,逐步推動綜試區建設向制度型開放、高質量發展轉變。具體而言,應重點聚焦優化完善“兩平臺七體系”建設、打造跨境電商特色產業集群、強化跨境電商市場主體培引和加強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四方面工作,引導各區跨境電商差異化發展,結合各地產業基礎和優勢,形成錯位協同、資源共享、多元多園的發展格局,進而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品牌”轉型升級,助力中國品牌“出海”。
國際商報記者:疫情之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瓶頸突出,更凸顯海外倉建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目前,中國海外倉建設還存在哪些短板和痛點?
湯 敏:隨著跨境電商迅速發展,中國企業加快搭建包括海外倉在內的跨境物流體系,目前海外倉數量已超過2000個,成為支撐跨境電商發展、拓展國際市場的新型外貿基礎設施。未來,海外倉將在信息化建設、智能化發展、多元化服務、本地化運營等方面深入探索,助力中國產品更好走向全球市場。
但與此同時,當前中國跨境電商海外倉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海關監管方式創新速度滯后于海外倉行業的發展,海外倉合規化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不同企業海外倉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差異較大,缺乏行業統一的海外倉運營及評價體系,海外倉運營效率普遍偏低,缺少海外倉從業人員能力要求的標準,海外倉本土化服務水平不高,海外倉雙邊貿易不暢等。
國際商報記者:今年“數字貿易”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您如何看待數字貿易對跨境電商發展的意義?
湯 敏:基于數字技術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迅猛,將進一步加快推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融合發展步伐。疫情帶來的影響將長期存在,B端線上銷售與采購習慣逐漸形成,B2B電商平臺上游供應商與下游用戶規模將進一步擴大,B2B交易線上滲透率將明顯提升。線上訂單趨于小單化和碎片化,B2B和B2C融合互促發展加快。跨境電商的發展正在轉向全面數字化和精細化運營,打造自主品牌成為跨境企業提升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積極利用社交營銷渠道促進營銷社交化能力建設成為跨境賣家關注的重點。
從數字服務來看,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物聯網、區塊鏈的發展與應用,數字技術服務和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成為帶動服務貿易增長的關鍵支撐。一方面,數字技術創新和應用不斷拓展數字貿易疆界,催生新型數字服務貿易,云計算、搜索引擎等引領形成跨境電商發展的新增長點。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廣泛深入應用,將賦能跨境電商加速轉型。
國際商報記者: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在本次全國“大考”中表現突出,綜合排名處于第一檔。您認為鄭州綜試區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鑒和推廣?
湯 敏:鄭州綜試區是全國第二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在商務部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鄭州綜試區跨境電商發展速度和規模持續加快和擴大,“三平臺七體系”建設成果顯著,在監管模式、商業模式和運輸通道改革等方面創新成果豐碩。2021年,鄭州市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092.47億元,同比增長17.35%,對穩外貿促增長、推動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鄭州市做好“六穩”、落實“六保”的重要載體,助推河南打造中部地區崛起和高質量發展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三平臺七體系”建設卓有成效,值得借鑒和推廣。“三平臺”建設,即跨境電商線上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線下綜合園區平臺和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和企業孵化平臺。“七體系”建設,指的是智能物流體系、信息共享體系、金融服務體系、質量安全體系、信用管理體系、風險防控體系和統計監測體系。其中,在建設智能物流體系方面,鄭州為支持跨境電商業務發展提出“海陸空網”四條絲綢之路協同發展理念,通過加強四條絲路物流網絡布局,暢通國際物流通道,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保障。在建設信息共享體系方面,作為鄭州市國際貿易通關的主平臺,“單一窗口”堅持7×24小時在線服務。在建設金融服務體系方面,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不斷推動跨境電商與金融服務融合發展,持續完善金融體系建設,補齊鄭州金融體系短板。此外,近年來,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從產業長期健康發展和消費者需求角度出發,持續創新,不斷優化跨境電商質量、信用、風險和統計監測等體系。(本報記者 白舒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