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一老一幼”根系于家庭發展,是民生關切的重點人群。這意味著,養老托育不單是關乎經濟發展的產業,更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事業。一個地方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優勢,對布局的產業進行取舍,但針對“一老一幼”的服務保障卻不可以做不到位,更不能忽視。發展向前,民生向暖。說起民生事,千家萬戶最關心的當屬“一老一幼”的事情了。
近年來,我國以“一老一幼”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相關政策體系不斷健全,配套改革措施日益完善。33個城市(區)入選首批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整體推進托育服務能力建設;429個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編制工作,實現地市級全覆蓋;提高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
如今,針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強化“一老一幼”服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戰略部署,要求“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為托起“朝夕幸福”指明了方向。
“一老一幼”根系于家庭發展,是民生關切的重點人群。這意味著,養老托育不單是關乎經濟發展的產業,更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事業。一個地方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優勢,對布局的產業進行取舍,但針對“一老一幼”的服務保障卻不可以做不到位,更不能忽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強化“一老一幼”服務。
強化“一老一幼”服務,養老與托育具有相通之處。比如,都需要加大政府服務保障力度,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培養,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都需要通過開展照護技能培訓,來增強家庭成員的照護能力;都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宜居環境,等等。
統籌謀劃養老托育,還需開拓更多新的服務思路。例如,為了解決“一老一幼”照護難題,深圳、太原等城市探索試點的“老幼共托”一體化模式,讓老幼兩代人共享服務,不失為兼顧養老托育工作的有益嘗試。又如,在北京和銀川的一些社區食堂,原來的老年餐桌升級為“全齡友好”社區餐廳,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消費體驗。“老少通吃”的創新之舉,在保持“助老扶老”初衷的基礎上,為更多年齡層人群帶來實惠。
當然,兩項工作也各有側重。因此,強化“一老一幼”服務,不僅要統籌謀劃,還要分類施策。針對老齡人群面臨的緊迫問題,如老年“數字鴻溝”,要加快數字技術適老化改造,加大服務創新支撐。而對于處在成長階段的未成年人來說,則要把重點放在建立健全托育、教育體系,呵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等工作上來。
服務保障好“一老一幼”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目前來看,無論是“老有所養”還是“幼有所育”,都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讓“上有老下有小”的每個家庭不再有后顧之憂。當然,在此過程中,還要注重循序漸進、因地因時制宜,著力解決這兩個群體在醫療照護、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更多“急難愁盼”問題,讓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