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雜志/王國勇 文/張萍 中國泱泱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而一代又一代中國匠人的初心之源、精神之源、靈感之源,集聚起中華傳統文化的磅礴力量。他們以“工匠精神”向世界呈現著中華五千年華夏文明里獨具匠心的中華瑰寶。
生長于永康的朱海浪自小便受到祖輩的熏陶,對桿秤情有獨鐘。成績優異的他先是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后又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國防七子”學校的培養,鑄就了朱海浪的匠心精神和愛國情懷。
為了將中華秤文化更好傳承,朱海浪毅然放棄了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永康,致力于中華秤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朱海浪認為,手藝是有半徑的,唯有桿秤的文化和歷史底蘊才沒有天花板。技藝需要傳承,文化需要深耕,回鄉之后朱海浪苦學技藝,對桿秤的技藝、文化和傳承方式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歸納。在他的努力下,桿秤文化得以鳳凰涅槃的蛻變,也榮登《匠心中國》封面人物,堪稱把桿秤從工具,迭代升級為秤文化家居藝術品的歷史創新第一人。
旨在讓世界知道桿秤源于中國,2015年,朱海浪和父親朱子巖一起耗時半年,立志打造出世界最大的桿秤“中華第一秤”。此秤以小葉紫檀為主材,純金秤花釘制,雕像取意,厚植優秀的中華文化,并榮獲“中華第一秤”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紀錄,“中華第一秤”詞源也即被百度百科收錄,為中國瑰寶再寫華章。
秤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朱海浪認為秤文化的產業化是生生不息的前提。只有買賣和傳播才是最好的傳承。2017年到2023年,在各級省市政府的關心下,先后成立了朱子巖工匠釘秤創作室和永康市海浪秤文化有限公司并陸續建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永康釘秤非遺工坊,浙江省中小學質量教育實踐基地,金華市科普教育基地等。成為秤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海浪秤文化也陸續推出中華龍秤、博士秤、婚秤等一系列享譽盛名的作品,這些作品也紛紛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國民貿非遺中心,五十六個民族非遺中心,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國計量大學博物館,以及各地文化館收藏,為進一步的文化傳播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朱海浪表示:秤文化的場景性的應用是未來發展重大方向。以文化人,秤文化博大精深。秤文化在未來應該從政道,商道,家道,人道四個維度給予人們豐富的文化給養。在加之其設計的優美更能給人精神文化愉悅的享受。
泱泱匠心,巍巍風華。時代下的桿秤不僅僅是一種家居的風水和藝術,更是一種一帶一路大環境背景下向全世界詮釋的中國故事和中國方案。相信腳踏實地,守正創新,專注桿秤,融情桿秤的朱海浪在積極追求文化傳承與升級的同時,更是能帶領傳統的秤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符號走向世界,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讓中國故事源遠流長。“華人之根,中華龍秤”“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華龍秤”這也是朱海浪的愿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