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九龍坡區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抓手,100萬平方米的數字經濟產業園集聚“四上”數字企業約250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1%,呈現蓬勃向上發展態勢。今年上半年,重慶九龍坡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9.1%,新增經營主體2.2萬戶、總量居重慶全市第一,新增科技型企業506家,成功引進華為賦能示范區、西南鋁20萬噸循環經濟等項目92個。
在生態、市場、成本上下功夫
地處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定位西部地區“產業生態最完備、行業活動最活躍、創新場景最豐富”的數字經濟產業園,重慶九龍坡區在發展數字經濟上有哪些探索和經驗?重慶市九龍坡區大數據發展局局長趙紅民說,發展數字經濟需要“有為的政府”與“有效的市場”共同作用,立足產業特性,在生態、市場和成本上下功夫。
【資料圖】
“發展數字經濟需要針對數字經濟的特性,來打造與之匹配的營商環境。政府需要做好三件事情——生態、市場和成本。”趙紅民告訴記者,發展數字經濟不同于工業經濟,不能單兵作戰,而是需要大規模“軍團化作戰”,對協作的要求會更高。正是因為這種特性,政府需要做好產業生態的總體布局。“比如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要齊全,九龍坡區打造了算力供給基地。還需要有全產業鏈的人才,包括硬件人才、軟件人才、市場人才,目前在重慶數字大廈建設了第一個專業市場,從培訓認證到供給,解決了人才問題。此外,還需要打通融資環節,新經濟、新企業,需要更活躍的資本加持,要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進來。”趙紅民說。
“企業需要市場機會,要發展就要向它們開放更多場景。比如傳統的養老服務產業大多都是線下服務,以政策引領為主,現在允許新技術在養老市場推廣應用,就需要開放這些場景,通過跟企業的合作變成新的市場,把市場盤活,把產業發展起來。”趙紅民說,重慶九龍坡區每年都會發布很多場景清單,包括政府側場景清單、企業側場景清單以及社會側場景清單,這些場景就是市場機會,讓數字經濟企業圍繞場景和市場機會創造商業模型。
此外,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是人力成本、算力成本、技術成本,數字經濟類企業往往場地租賃成本不高,而需要的算力等核心要素成本很高,要針對這些特性,在成本上出專項政策,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成本問題。趙紅民稱,九龍坡區今年專門出臺了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黃金十條”政策,針對性地選取行業主體培育、算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術創新等十大重點方向,保障每條政策補助到位、精準落位。
以“數”賦能協作共贏
在位于九龍坡區科城支路的重慶數字大廈,中國聯通(重慶)5G融合創新中心5G+全連接工廠沙盤上,展示著長安5G智慧工廠生產車間的全流程5G融合應用。
像這樣的數字經濟核心企業,重慶數字大廈自2022年8月預投用以來,已經聚集了52家,幾乎涵蓋了產業鏈的所有環節。能夠高效地進行協作,成為對企業最大的吸引力。
九龍坡區以“數”賦能,加快承接一體化智能化平臺部署,創新推進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新模式,加大力度推進“滿天星”應用場景開放,打造辨識度數字應用場景;以“數”引素,出臺《重慶市九龍坡區支持數字經濟發展若干政策》實施細則,探索制定九龍數字英才政策,加快推進潤澤算力實驗室落地,為數字企業提供算力支持,打造數字經濟生態。
“以前數字經濟的企業,分在各個區縣,集聚度不高,產業形態多樣。現在數字大廈是一個純粹面向數字經濟的特色產業載體,這樣企業之間的協作就會非常順暢。”他舉例說,有的企業只擅長做平臺,它需要算法支撐,而大廈里的其他企業就有專門做算法的,獲知需求馬上可以對接協作。這樣52家企業都變成了合作對象,而不是競爭對手。不出樓就能互相協作,共享訂單,共同提出解決方案,對比大廈其外分散的企業,在競爭力上有了很大的加強。
近年來,成都和重慶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的背景下,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指引,圍繞兩地優勢產業,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協同發展。
趙紅民認為,城市間的協作模式未來可以向全國范圍拓展。“比如重慶跟武漢、上海三地聯動,實現算力資源共享,算力價格統一、實驗資源共享、市場相互開放等,這些方面繼續往實質化推動,將給數字經濟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機會。”(參與采寫:王松濤、王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