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多名投行人士了解到,近半個月以來,再融資審核已持續收緊,并非所有再融資預案都如上市公司預期出爐。
部分在審再融資項目可能也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記者注意到,若根據證監會新提出的“破發、破凈、經營業績持續虧損、金融行業或大市值上市公司”等限制條件,部分在審項目可能受到影響。
(相關資料圖)
有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目前監管層未對操作細節有公開的具體指導意見,不排除未來會有部分在審項目調整方案,甚至撤回申報材料。
在審項目觸發限制條件
考慮到當前市場形勢,證監會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圍繞合理把握IPO、再融資節奏,作出多項安排。數據顯示,若按照證監會新要求,在審的再融資項目或也受到沖擊。
根據8月27日證監會的宣布,要突出扶優限劣,對于存在破發、破凈、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
截至8月28日,在審階段(包括受理、問詢、上市委審核、提交注冊、中止環節)的非房地產類的再融資項目數量共有307單,滬市和深市分別有146單和161單。
記者以8月25日收盤價來統計在審的再融資項目中2020年以來新上市企業,發現有24家出現破發。
實際上,部分上市多年的上市公司在過去三年也曾做過增發。有5家今年申報再融資方案的上市公司8月25日收盤價較2022年的增發價格出現破發;15家較2021年的增發價格破發。
不過,目前監管層未對“破發”的時間范圍和融資品種進行明確的公開解釋和說明。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有較大的裁量空間。
根據記者統計,若以8月25日收盤價計算一季報數據,在審項目中有15家上市公司涉及“破凈”。
此外,在“業績連續虧損”方面,記者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的口徑計算2021-2022年業績,在審項目里有27家企業連續兩年扣非凈利潤虧損。
有業內人士表示,期待監管層未來能對8月27日監管安排涉及到的各項細節進一步明確。
對于再融資在審項目是否會受到證監會新規影響,多名投行人士認為,可能不太樂觀,還要繼續觀察。“最壞情況可能要撤材料,次之改方案,比如縮減規模。”
銀行券商再融資遇難題
另一大關注要點在于,證監會還提出,對于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業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額再融資,實施預溝通機制,關注融資必要性和發行時機。
數據顯示,在審的再融資項目中,共有7家企業涉及“資本市場服務”行業、“貨幣金融服務”行業等。具體來看,國聯證券、指南針計劃進行定增;南華期貨、廈門銀行、瑞豐銀行、長沙銀行計劃發行可轉債;中信銀行計劃配股。
有投資機構人士表示,金融機構但凡出手再融資,募資規模都不小,對市場有一定沖擊。
根據公開資料,中信銀行計劃通過配股募集資金400億元,長沙銀行擬通過可轉債募資110億元,廈門銀行以及瑞豐銀行也分別計劃募資5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上述統計口徑,這四家銀行均已破凈。
在券商方面,國聯證券已對再融資規模作出調整,從此前的70億降至50億;中原證券、華鑫股份已終止定增。記者了解到,當前監管越來越重視券商的資本使用效率,強調“走資本節約型新路”。
而在大市值公司里,根據記者篩選出500億元市值以上的11單在審再融資項目,多數企業募資規模上百億。除了前述的中信銀行外,還有中國石化,計劃定增120億元,該公司依據上述統計口徑同樣“破凈”。
此外,寶豐能源計劃發定增募資100億,TCL中環計劃可轉債募資138億,中國能建計劃定增募資148.5億。
近日仍有預案披露
再融資市場早在半個月以前已開始風聲鶴唳。
彼時曾傳出再融資市場不鼓勵上市公司新披露預案。根據記者此前采訪一級半市場獲悉,監管層持續根據二級市場情況調整再融資節奏;同時也會及早介入判斷,即根據發行人基本情況來看融資的必要性。
公開數據顯示,直至8月29日,仍有再融資預案披露。8月29日晚上海電影發布定增預案,計劃募集資金14.2億元。8月28日晚東亞機械發布可轉債預案,計劃募集資金6億。
不過,有關新增預案的審核已經前置。記者了解到,如果上市公司想要發定增預案,此前向監管員知會后就可以把預案通過信息披露直通車直接發出,如今一線監管員會先判斷預案能不能發。
一家上市中型券商投行總經理彼時告訴記者,監管員對預案的審核,主要看融資規模大小、公司再融資的必要性等。
另有華東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如今再融資審核越來越嚴,關注再融資必要性和充分性,以及前次募集資金的情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