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穩定預期、提振信心”方面取得了矚目成就。而如何進一步激發債券市場,尤其是交易所市場的活力,則需要監管部門對科創、REITs等“熱點”領域的發行提供支持,對二級市場的參與者范圍和做市商隊伍進行擴容,對交易所債券境外機構參與品種實施創新,并對房地產、城投等重點領域做好風險防控。
證監會18日發布有關負責人就活躍資本市場、 提振投資者信心答記者內容,并指導滬深交易所公布了一系列支持市場發展的新規。如果單獨將涉及債券市場的內容剝離,如何理解監管部門在細分領域的政策用意?交易所債券市場已經在相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新華財經對前述問題進行了詳細梳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行端——“品種創新、定位精準” 支持重點領域融資
“加強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精準支持,重點支持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新型基礎設施以及科技創新產業園區等發行科技創新領域REITs。”
“加快推動REITs常態化發行和高質量擴容。推出REITs相關指數及REITs指數基金,優化REITs估值體系、發行詢價機制,培育專業REITs投資者群體,加快推動REITs市場與香港市場互聯互通。”
上述兩段觀點,是證監會18日發布的有關負責人就活躍資本市場、 提振投資者信心答記者問中,關于債市“發行端”的部分。具體來看,關鍵點包括“精準支持科創等創新企業融資”、“推動REITs市場高質量運行和有序擴容”。
首先,從頂層設計和基礎制度改革層面來看,證監會落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部署,企業債券職責劃轉高效平穩落地。發布實施公司債券注冊制改革、提高中介機構債券執業質量指導意見,推動深化債券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
其次,在服務“穩增長”方面,債券一級市場的發展成果提供了很好的證明。證監會介紹稱,堅持公司債、企業債、ABS和REITs協同發展,今年1-7月,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各類債券合計融資7.32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其中,科創債發行超1670億元,綠色債發行超900億元。截至7月底,共發行上市32個REITs項目,合計募集資金近1000億元。
投資端——如何激發交易所債市活力?引入更多內外資參與者、加強做市業務質量
“全面提升債券市場運行活力和質量。加強債市投資端改革,推動允許銀行類機構全面參與交易所債券市場交易。壯大債券做市商隊伍,穩步推進詢報價制度改革,深化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這是證監會18日發布的有關負責人就活躍資本市場、 提振投資者信心答記者問中,關于“投資端”的部分。
“擴大市場參與者范圍”、“做市手段提升流動性”、“完善報價機制增強效率”,另有“通過外資引入活躍市場交投”......這些便是本次證監會釋放的債券市場二級市場運行發展“信號”。證監會甚至直接提及了一項具體的舉措,即“將優質企業科創債納入基準做市品種”。
首先,做市商制度代表著對于“增強流動性”的最直接手段。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證監會指導滬深交易所于2月6日正式啟動了債券做市業務,至今已平穩有序運行了半年有余。
在這半年多的時間中,做市債券成交量快速增長,其中上交所基準做市利率債的日成交量于8月7日首次突破了千億元。在成交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交易商的報價利差亦明顯收斂,其中部分利率債的報價利差收斂至0.001元。此外,首批做市券商共有12家,截至目前已擴容至14家。
據新華財經統計,截至8月17日,上交所基準做市利率債品種共有16只,其中14只為國債、2只為國開債;基準做市信用債共有57只,皆為AAA級公司債;自選做市品種共165只。
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對新華財經表示,做市業務有助于提高債券市場流動性。尤其在市場遇到波動、收益率上行時,買盤常大量涌現而無法在短時間內尋找到足夠多的賣盤與之匹配,這容易使市場中滋生出一些恐慌情緒,并帶來流動性的進一步下降,最終形成“收益率上行-流動性下降”的負反饋,影響市場的平穩運行。
“另一方面,做市業務有助于提高債券市場定價效率。相較于其他債券投資者,做市商對于其所做市的品種更為熟悉,價格發現能力更強,報出的買賣價格更為合理,有助于形成更加準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收益率曲線,為市場定價提供基準參考。”張旭稱。
據中信建投證券債券做市業務負責人向新華財經透露稱,“交易所債券業務推出以來,中信建投證券積極參與利率債和信用債的做市報價。截至7月底,公司累計為近百只基準利率債和基準信用債提供做市報價,合計覆蓋幾十家發行主體。交易量隨著市場整體流動性的提升而不斷增加,近期利率債日均做市成交量在百億元以上。”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未來,中信建投證券將積極響應證監會和滬深交易所關于‘全面提升債券市場運行活力和質量’的號召,繼續加大對做市業務的投入,助力債券市場穩健發展。”
其次,增強活躍度的另一項必由之路便是豐富市場投資者類型和交投品種。
提升外資的高質量流入和深度參與,也是監管部門十分重視的方向。可以說,引進外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外開放也是監管不變的主基調。境內市場需要更多元化的投資者參與進來,引入新鮮活力與海外投資理念,并推動境內市場化進程的發展。
談及交易所債市的對外開放,受限于我國債券市場頂層設計和職責分化等因素,交易所市場從體量和品種上與銀行間市場有一定差距,當然這也作用于對外開放這方面。而交易所債券的外資參與渠道,更多倚重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
早在2002年11月5日,證監會和人民銀行聯合下發《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QFII制度在中國內地的確立和實施,初始總額度40億美元。QFII制度的建立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時隔超過20年,隨著對中國市場的深入了解,不少境外機構投資者機構甚至開始下沉到信用債的研究與投資,更為多元地配置其在中國市場的資產,即跨市場資產配置。
德意志銀行中國證券投資服務部中國區總經理李湛對新華財經介紹稱:“不少投資者既有債券市場的投資,也有股票市場投資,未來也可能投股指期貨這類金融衍生品。”
對于進一步的市場品種擴容,李湛還提及:“國債期貨也是很多投資者,特別是已經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投資的機構非常關心的品種。雖然國債期貨正式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已被列入監管考慮范圍。相信監管機構會充分把握好節奏,在合適的時候開放合適的品種給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再次,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市在互聯互通方面的推進也使得更多外資可以便利地參與到交易所市場。
基于互聯互通下的統一對外開放,就不得不提及去年人民銀行、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的重磅聯合公告,彼時將境外機構投資范圍進一步擴充到交易所市場,即“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以直接或通過互聯互通方式投資交易所債券市場”。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對于交易所市場而言,互聯互通將促進更多有效機構投資者直接參與,提振交易所債券市場流動性,同時也有助于統一市場價格。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負責人、董事總經理陳健恒也表示,進一步推動交易所債市的對外開放,其意義在于境外機構直接進入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和債券通項下的境外機構,與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類型并不完全重合,進而可能帶來潛在的增量需求。
除此之外,交易所債市具有規模龐大的信用債市場。通過積極推動債市高水平對外開放,境外機構參與我國債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均將不斷增強,信用債將為境外機構投資打開另一個“藍海”。
防范風險——穩妥化解大型房企債券違約風險 強化城投債券風險監測預警
對于“防范風險”這項基本要求,是實現前述的發行與投資同步發展的前提。
證監會18日表示,“堅持底線思維,全力做好房地產、城投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控。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繼續抓好資本市場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保持房企股債融資渠道總體穩定,支持正常經營房企合理融資需求。堅持‘一企一策’,穩妥化解大型房企債券違約風險。強化城投債券風險監測預警,把公開市場債券和非標債務“防爆雷”作為重中之重,全力維護債券市場平穩運行。”
債券違約風險方面,目前交易所債券市場總體平穩,違約率保持在1%左右的較低水平。對于處置債券市場違約風險,要區分增量與存量,區分一般公司債與城投債,區分短期流動性困難與持續經營能力喪失,分類采取措施、精準拆彈,突出重點、抓早抓實,切實維護債券市場平穩運行。同時,通過提升違約債券轉讓效率、優化上市公司債轉股實施渠道、完善債券違約司法救濟渠道等方式,進一步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違約處置機制。
一直以來,證監會始終高度重視、扎實推進債券違約風險防控工作。密切監測排查債券違約風險,推動發行人和相關方綜合運用出售資產、債務重組、引入戰投等方式穩妥處置風險個案。與相關部門共同建立國有企業債券風險監測預警協作機制,強化風險防控合力。
對于如何進一步減少債券違約風險,市場人士認為,監管可以強化中央、地方、各部委的聯動。一方面,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屬地管理優勢,做到風險的早發現、早識別;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主管部門優勢,在市場準入、績效考評等方面給予差異化要求,做到有獎有罰,督促重點風險企業不能惡意“逃廢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