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擔物流行業經過長達十多年的黃金增長期,從2022年開始出現轉折。在近日于上海舉行的2023(第十二屆)運聯峰會上,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國內零擔行業頭部格局再變,超級集團持續引領行業發展,隱藏黑馬攪動市場,頭部企業集體走向盈利,零擔行業將步入發展變革的新階段。
零擔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跨越速運等企業逆勢增長
(資料圖片)
據運聯研究院測算,零擔市場貨量在2021年達到頂峰,實現23.8億噸;2022年行業開始轉入下行期。雖然行情下行,但運聯智庫頒布的2023中國零擔排行榜顯示,零擔30強企業2022年總收入相比2021年依然實現微增,合計收入1198.7億元。前十強企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實現1026.4億元,占30強企業總收入的85.6%,這意味著第一梯隊的規模優勢持續遙遙領先。
在30強收入榜單中,不少企業都處于不增長或小幅度下滑狀態。但也不乏一些企業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增長,其中跨越速運、順豐快運、韻達快運成為典型的增長代表。
從收入前三強企業來看,順豐快運2022年零擔收入第一名,收入為339.3億元;跨越速運總營收則從113億元增長到了139.7億元,蟬聯榜單第二名,營收增速逆勢提升至23.6%,領跑三甲企業;德邦快遞排在第3位,收入96億元,但下滑到百億元以下。
運聯研究院總監聶樹軍認為,雖然零擔行業整體下行,但發現“零擔30強”總收入規模依然保持增長,這表明業界當前需要關注市場結構變化,從關注增速轉向關注增長結構。
頭部企業沖擊300億營收規模 轉向追求規模與盈利雙贏
過去幾年,上市、并購、整合成為零擔行業發展的常態,經歷多年行業洗牌后,目前在全網快運賽道,頭部已形成順豐快運、跨越速運、安能物流、中通快運、百世快運等12強格局,頭部企業開始沖擊300億元營收規模,部分企業的貨量開始達到“千萬噸”級別。
頭部企業由于發展階段不同,開始在戰略側重上出現分化,第二第三梯隊的玩家仍在向頭部追趕,傾向于走規模路線;隨著越來越多網絡陸續邁入“千萬噸俱樂部”,大家開始在規模效應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盈利模型,類似順豐快運、跨越速運、德邦快遞等網絡開始陸續實現盈利。
目前物流行業普遍面臨著成本高、競爭激烈等痛點,而隨著客戶需求不斷碎片化、個性化地發展,如何在同質化嚴重、沉迷價格戰的物流行業搶占市場、獲取收益,成為整個物流行業共同面對的難題。
根據運聯研究院的調查,以當前快運企業的網絡規模和資源投入,想要實現盈利必須達到貨量日均2.5萬噸的基本門檻。未來頭部企業競爭必須是在盈利基礎上的競爭,想要做大做強,必須先跨過盈利這個基本門檻。
據跨越速運技術副總裁余中強介紹,跨越速運在戰略模式上一直堅守B端、深耕航空、力保時效,在順豐和通達系快遞之間尋求差異化發展,并在產品上開創了限時速運行業先河。近年來跨越速運投入10億元研發信息系統,使數字技術跟物流業務融為一體,用系統解決企業客戶運輸過程中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實現了全流程、全場景的降本增效。
運聯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忠心認為,零擔行業發展到今天,很多基本層面的問題已經被解決,當前更要關注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前些年行業高毛利下企業普遍是粗放經營和管理,這種商業模式非常脆弱。在當前新形勢下,企業一定要做好定位和戰略選擇。
迎接物流業下半場 行業發力科技物流
業內人士表示,零擔行業聚合仍在繼續,只不過在如今市場玩家進入分化節點,零擔市場的改變正在加速。在零擔物流步入新階段的當下,企業需要適應新形勢變化,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這其中,科技硬實力和服務品質是重中之重。
為更好地實現數字化運營和智慧物流,各大物流企業近年來都在加大科技投入,通過技術賦能來提升企業競爭力。以跨越速運為例,其在2019年上線的數字化系統對其發展至關重要。系統上線后,可以完成從下單后全自動化調度和管控指令,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可以節約80%調度人力成本和20%場地資源,被釋放的資源可再承接30%以上的貨量運營能力。
余中強表示,得益于跨越速運在科技方面的精細化布局,目前跨越速運的產研團隊正在充分運用最新互聯網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優化交通網絡,讓客戶供應鏈穩定運轉的同時,能夠開源節流,降本增效,進而打造跨越速運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申通快遞2022年轉虧為正,單量增速達到16.9%,營收增速33%。申通快遞集團總裁王文彬表示,近年來申通快遞大力進行技術投入,是第一家全國快遞公司全站上云的企業,現在日均處理百億級的數據。
九州通物流董事長張青松認為,隨著市場加速從增量轉到存量市場,企業競爭力發生變化,需要開辟新的價值空間。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會成為新基建,并與物流新基建進一步融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