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銀行是我國的金融主力軍,服務實體經濟是銀行業義不容辭的使命與責任擔當。立足新時代、助力新發展,在加強自身轉型發展的同時,銀行業如何錨定服務實體經濟主航道,以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華財經推出系列報道,展現金融助力實體經濟實效。
(相關資料圖)
相對于“壘大戶”,支農支小對銀行而言無疑是苦活累活。但“大國小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農情,全面鄉村振興離不開銀行業的金融支持。江西是農業大省,記者近期在江西調研采訪了解到,隨著當地銀行加大涉農類金融信貸投放,越來越多的資金得以精準“滴灌”農村養殖戶、種植戶等農業主體。
惠農便農服務不留白、抓大不放小。聚焦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江西銀行、贛州銀行等持續加大金融資源投入,進一步提高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質效的同時,也為地方中小銀行差異化、特色化經營探尋新路徑。
及時雨:“貸”動鄉村產業振興
依托物聯網技術,現代果園插上了“數字化”的翅膀。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中新云農”的辦公樓里,通過手機就可以遠程看到農田里臍橙的實時畫面以及各類生長環境數據。
中新云農運營總監肖云峰告訴記者,中新云農旗下的智慧果園“春秋農莊”位于贛縣王母渡鎮上排村,自建臍橙標準化種植基地3200畝,完全實現了數字化運營。為解決灌溉難題,擺脫“靠天吃飯”,該農莊計劃自建水庫,但苦于缺乏抵押物等限制,從銀行獲得貸款十分不易。
贛州銀行贛縣支行行長無意中看到這家農莊在互聯網上直播賣臍橙,實地走訪調研獲悉農莊自建水庫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盡管農莊還處于投入初期,銷售數字并不完美,但通過對農莊的數字化運營程度、發展前景等進行評估后,贛州銀行最終給予了該農莊300萬元信用貸款支持。“主要是看重并相信這家農莊的未來成長,我們還通過政府財政補貼等方式來降低農莊的融資成本,最終貸款利率僅為3.85%。”
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增加,日益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銀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無疑是促進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關鍵發力點。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韓坊鎮長演村,這個不起眼的小村子有著一家年營收約7000萬元的蛋雞養殖場,吸納了當地70多位村民在這里長期就業。記者在養殖場看到,雞舍安裝了自動控溫系統,保持29度的恒溫,投食喂水、收集雞蛋、清理雞糞等全程實現自動化,還配套了有機雞糞廠及大棚果蔬種植基地。
自動化養雞場 新華社記者王淑娟 攝
江西力展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龔著海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這樣的智慧蛋雞養殖場,一套6萬只存欄蛋雞的設備投入要300多萬元,一只雞從小雞崽養到能下蛋要140多天,養殖成本約40元。從2016年至今,該養殖場陸續擴大規模,目前有10套設備,經營效益不錯,但農業的風險總是突如其來。去年夏季,一場暴雨導致養殖場被淹,幾十萬只雞死亡,加上設備維修等,總損失3000多萬元。
“當時心就涼了,買雞崽,重新恢復養殖生產需要1000多萬元,賬上只有幾百萬元,短時間內真不知道上哪找那么多錢。當時農戶也擔心,養殖場要是不經營了他們到哪去上班。”龔著海告訴記者,通過地方政府的推薦對接,贛州銀行實地考察評估后,給予養殖場800多萬元的農業產業振興貸款,期限長達3年。通過這一年的重建,目前養殖場已恢復正常經營。
廣覆蓋:以點帶面、批量服務
推動鄉村振興,金融是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撐。記者在江西銀行、贛州銀行調研發現,地方銀行以縣域、鄉鎮機構的網點優勢為立足點,以特色產業為切入點,探索出了一條以鏈式服務為著力點,“以點帶面、批量服務”的鄉村振興服務模式。
為延伸鄉村金融服務半徑,江西銀行加強大數據科技工具應用,推動網點等服務渠道向城鄉結合部、重點鄉鎮遷移,強化手機銀行等電子服務渠道應用,構建線上和線下立體協同的服務體系,打通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沒有想到銀行的服務窗口,搬到了我們的村口。現在不出村就能取錢存款了,真是方便。”談起村口的普惠金融服務站,江西上饒市余干縣洪家嘴鄉龍津村的陳大爺贊不絕口。通過普惠金融服務站,江西銀行為農村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普及政策知識,有效助力金融服務渠道下沉,進一步拓展客戶,延伸服務半徑。
服務不留白,抓大不放小。今年7月,江西銀行通過構建“縣域支行+服務站+小貸中心”的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增設和優化普惠金融服務站,建立小企業信貸中心與分支行協同融合發展服務鄉村振興長效機制,實現專屬隊伍充分下沉,打造縣域服務專業化團隊,培養一批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專員,為縣域農村居民消費、經營生產、增收致富等方面提供全面金融支持。
探索整業授信模式,贛州銀行制定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方案,通過“平臺+”模式,為廣大涉農經營主體和種養殖農戶批量提供金融服務,大力扶持特色養殖、有機種植、板材加工、生態旅游等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同時探索構建種植業、養殖業“產供銷”金融服務鏈。
促轉型: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質效不斷提升
眼下,地方中小銀行紛紛加大資源傾斜力度,創新探索服務鄉村振興發展之路。鄉村普惠金融是地方銀行零售普惠轉型的必由之路,在全力推進、做大做強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地方中小銀行的三農服務能力和在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率也在不斷提升。
“我們從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著手,把做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江西銀行副行長俞健稱,江西銀行將堅持“惠農便農、差異化經營、可持續發展”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原則,明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總體要求和實施路徑,持續加大改革和創新力度,推動管理機制、服務體系、科技賦能模式變革,全面提升鄉村振興服務能力和水平。
截至2023年6月末,江西銀行涉農貸款余額達570億元,較去年末新增89.84億元,增速18.55%。作為省屬法人銀行,江西銀行的目標是,到2025年底,全行涉農貸款余額達到850億元,普惠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40億元,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渠道覆蓋面持續擴大,產品特色更加鮮明,數字化轉型取得新突破,涉農貸款資產質量保持穩定,服務鄉村振興的綜合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贛州銀行致力于推動涉農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規模實現穩步增長,三農客戶群體明顯擴大。力爭2023年至2025年全行涉農貸款年均增長15%,到2025年末余額達到600億元。在江西贛州,到2025年末,力爭涉農貸款業務能夠覆蓋到60%以上的鄉鎮,覆蓋到1000個以上的行政村,致富帶頭人及農戶貸款戶數突破10000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