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產業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消費者餐桌,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今年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7月以來預制菜產業迎來多重利好,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加快推進預制菜基地建設,工信部等多部門將其納入培育壯大的新經濟增長點。預制菜產業發展勢頭“乘風破浪”,業內人士建議,亟待建立標準體系,對產業以及市場競爭行為進行規范,同時提升規模和品牌,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相關資料圖)
政府搭臺 ?產業聯盟引導抱團發展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為4196億元,預制菜產業鏈有來自農業、食品加工、餐飲、電商、物流等多個領域的企業,對于帶動農民“接二連三”增收致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農業大省,四川發展預制菜產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四川是人口大省,消費市場廣闊;生豬、油菜籽、蔬菜等產量穩居全國前列,可為預制菜產業提供豐富的原料;歷史悠久的川菜文化底蘊深厚。2022年四川預制菜生產企業共計586戶,實現營業收入近700億元。
政府積極搭建平臺,為產業發展鋪路。今年,四川省經信廳牽頭印發《支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將圍繞加強質量標準建設、支持產品創新開發、培育企業主體、支持原料基地建設等10方面,支持發展預制菜產業。
在綿陽市三臺縣健康食品產業園的企業車間,工人在中央廚房有條不紊地制作藤椒鴨、椒香酥肉等菜肴。園區負責人介紹:“產業園實現了從供應鏈首站到消費環節的產品閉環追溯管理。”今年5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與三臺縣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通力合作,著力打造預制食品產業基地。
四川王家渡食品公司工作人員在制作川味香腸。袁波 攝
走進位于眉山市的四川王家渡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線不停運轉,一道道川菜美食經過加工后打包制成預制菜。“公司從2021年開始布局預制菜業務,已研發生產30多種預制菜,和國內100余家食材供應商、餐飲企業合作,今年一季度營收超1億元,同比增長48%。”該公司負責人李鵬說。
5月25日,自貢市政府與四川輕化工大學聯合共建的預制菜產業學院成立,這是四川省首個校地共建的高校預制菜產業學院。富順豆花、“冷吃兔”“榮縣三絕”“大安雞”等自貢特色產品,均攜手預制菜產業學院。富順縣商務局局長趙勇說:“首條‘即食豆花’預制菜生產線已進入安裝調試階段,將以食品高新技術為支撐,打破富順豆花現制現售模式,實現標準化、工業化、商品化。”
目前,四川省已有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30個。去年6月,四川省預制菜產業聯盟揭牌成立,聚集了全省170余家預制菜頭部企業、重點大中專院校及食品行業協會,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做大整體產值。并確立發展“小目標”:到2025年,預制菜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四川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四川已安排工業發展資金1130萬元支持預制菜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同時還出臺《四川省農產品加工助推鄉村振興重點企業認定及培育辦法》,重點培育預制菜領域相關企業。抓好企業培育、產業創新、集群壯大、品牌打造、安全保障是未來預制菜產業發展的重點。
規模小品牌弱 ?標準體系缺失成制約因素
近年來,預制菜以“即食、即熱、即烹、即配”的便捷性受到消費者青睞。13日,四川成都市民劉建用購買的預制菜做了一桌菜招待朋友,打開真空包裝袋,里面有東坡肘子、宮保雞丁,“享受便捷的同時,也希望兼顧安全和舌尖的美味。”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消費者最關注食品安全和口味復原程度。業內認為,當前預制菜定義模糊,處在餐飲和食品行業的邊界,行業標準化程度不高,產品同質化嚴重,而且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品牌影響力還不強、缺少龍頭引領。
數據顯示,2021年四川預制菜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大單品有35個、共計71億元,其中,小酥肉超10億元、臘香腸超3億元。預計到2025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大單品數量將達到80個左右,銷售收入將達到240億元左右。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四川預制菜銷售過億的單品,主要以小酥肉、臘香腸等為代表,川菜成品菜的市場份額相對較小。
四川王家渡食品公司工作人員對預制菜樣品進行檢測。? 袁波 攝
目前,由于缺乏統一執行標準,市場上的預制菜品質良莠不齊,催生了菜品質量難保證、標識不詳細、價格差異大等諸多困擾行業發展的痛點。新希望川娃子食品公司副總經理何僑表示,伴隨著預制菜的火爆,原材料是否新鮮、添加劑是否超量、口味能否復原等問題廣受關注。
“預制菜發展迅速,除了生產方式、產品的優化,行業發展另一個關鍵是亟須建立一系列標準,這需要地方政府和行業一起努力。”四川省食品飲料產業協會秘書長、省預制菜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剛表示,目前四川正積極推動制定預制菜分類、生產、包裝等地方標準,并積極鼓勵制定預制菜團體標準、企業標準。今年,預制川菜首套團體標準發布,這有利于提升參與企業的產品、品牌、服務競爭力,從而激發市場活力。
“消費者普遍關心的預制菜的口味、觀感和營養能否達到有機統一,這需要創新研發的支撐。”在李鵬看來,要想在預制菜賽道上行穩致遠,最終比拼的是品牌、品質和創新能力。
標準規范護航方能行穩致遠
有數據指出,目前國內預制菜的滲透率只有10%至15%,而美國、日本預制菜的滲透率已達60%以上。隨著國內預制菜行業發展態勢迅猛,預制菜也逐漸細分化匹配更多場景,產業也迎來規范化、品質化發展機遇。
8月8日,第三屆(2023)川菜產業發展機遇大會在成都召開,來自飲食業、機器制造業、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的專家,就中國預制菜的發展情況和川菜預制菜的突破方向進行了熱烈討論。與會專家認為,食品安全是民生重點,不可忽視,同時盡快明確預制菜定義及范圍,完善標準體系,從食材原料、生產加工、營養配方,到包裝規范、冷鏈物流、銷售儲存等方面做出規范,助力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消費者在成都舉行的第108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上品嘗預制菜。 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一是建立標準體系,嚴格執行各類標準。何僑等業內人士建議行業層面盡快規范預制菜概念,從原料生產、產品供應、加工、食品營養及功能等方面建立國家、行業、地方、企業、團體各級標準,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二是加強監管,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建立食品安全預防管理體系。王剛等建議,政府部門加大對預制菜市場監管力度,加強高風險食品的監督檢查頻次,嚴厲打擊經營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違規行為,維護良好的市場經營秩序;企業應加強技術研發,要讓先進食品技術加速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是提升規模和品牌影響力。預制菜行業的競爭力還和品牌有很大關系,而品牌建設需要長期投入和積淀。李鵬等業內人士期盼政府部門在冷鏈物流、研發投入、品牌推廣、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幫扶。以品牌打造為例,四川積極打造川味預制菜公共品牌,在火鍋、炒菜、蒸菜、鹵菜、涼拌菜等領域培育一批特色標桿品牌;積極舉辦省內外專場推介活動、開展預制菜優秀菜品評選活動等,進一步提升川味預制菜的品牌知名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