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債市延續窄幅震蕩格局,10年期國債收益率行至2.65%附近。在市場多空因素交織發酵的大背景下,針對后市操作,當前各機構分歧有所加大。
相對審慎的機構認為,于目前位置追漲的必要性不高,短期應保持中性偏謹慎心態。畢竟,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經濟有所好轉、金融監管力度抬升等因素都有可能在某一時點對債市形成明顯擾動。而相對樂觀的機構則認為,基本面預期向現實靠攏下修,從而帶動利率下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偏空情緒升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10日收盤,銀行間利率債市場收益率整體上行。舉例來看,中債國債收益率曲線2年期上探1BP至 2.15%,SKY_10Y行至2.65%一線。
可以看到,在7月CPI環比轉漲,PPI同、環比降幅縮窄,釋放出積極信號的大背景下,債市出現了震蕩調整。
“盡管短期內政策面及基本面對債市情緒的壓制強度有限——政策支持消費、地產等領域的基調已定,可基本面的改善仍受地產銷售和投資的明顯拖累,經濟階段性環比回暖的方向較為確定,可幅度缺乏想象空間。但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經濟有所好轉也是不爭的事實。”一位機構交易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個人認為,資金寬松、機構負債支撐、政策推進偏緩下基本面改善有限等債市做多情緒的主要支撐基礎未必牢固,各機構不宜過度樂觀。”
興業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中心總經理、首席分析師黃偉平亦指出,首先,降準預期可能已被市場定價,地方債供給加速也會對資金面形成擾動,后續資金利率進一步下行的可能性不大。其次,若基本面出現持續改善,那么市場預期大概率會發生逆轉,各機構應關注居民消費改善持續時間超市場預期的可能性。再者,上半年純債基金大幅擴容,機構負債穩定性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多空分歧加劇
“對債市而言,年內通脹從持續回踩到觸底回升的轉變可能引起市場擔憂情緒的上行,但長遠來看,國內需求端的修復仍需要較長時間,短期很難出現通脹上行對央行寬貨幣取向的制約。”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說。
記者觀察到,當前債市多空分歧明顯有所加劇。
“雖然債市處于政策端帶動下預期修復快于基本面現實改善的階段,當下存在政策預期帶動市場風險偏好輪動、債市調整的可能,但個人認為,政策端具體措施如何,以及最終帶來基本面實際改善的幅度,均存在不確定性。”東方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師齊晟直言,“目前無論是商品價格,還是生產端增速,大體延續了6月以來的趨勢——部分指標還較6月高位回落,地產市場相關成交也持續偏弱。同時,就以往數據來看,市場預期的補庫周期,只有伴隨著需求端改善,才會帶動工業生產顯著加速,并對債市構成威脅。也就是說,當下基本面對債市的掣肘依舊較為有限。”
來自中金公司的研究觀點亦認為,當下基本面仍然相對偏弱,雖然7月以來政策暖風頻吹,可實際效果尚未在實體經濟運行數據中完全體現。近半月地產銷售、建筑施工等高頻數據依舊不甚理想,而7月出口顯示外需回落或進一步造成拖累,也就是說,在外需偏弱的基礎之上,內需的進一步發力迫在眉睫。基于此,后續貨幣政策繼續保持寬松以呵護穩增長政策環境實為大勢所趨,財政政策或也將協同發力,通過中央加杠桿的方式來推升全社會杠桿水平,而在財政、貨幣協同發力的情形下,廣譜利率仍有向下動力,債券投資組合也可繼續延長久期。
身處市場分歧加大的環境中,當前相對樂觀的機構認為,在結構性復蘇預期尚未扭轉之前,債市的走勢也未出現根本扭轉,在政策沖擊和降準、降息預期之下,久期可以考慮保持中性,逢高配置或是更優選擇。
然而,持審慎態度的機構則認為,當前債券收益率“磨底”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追漲的必要性不是很高。
“我們建議短期內保持中性偏謹慎心態,保持流動性至上。”黃偉平稱,“考慮到當前國債收益率曲線已非常陡峭,后續曲線變平的概率更大。若出現變盤,那么短端面臨的壓力可能大于長端,建議投資者采用啞鈴型策略,以流動性好的資產——如‘流動性好的長債+1年期以內的品種(存單+高票息城投債)’,替換流動性相對較差的資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