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7月底,共有778家境外機構獲批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可通過這一機制布局我國股票債券及部分衍生品市場。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資資金于7月28日獲得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這是IMF獲得這一資格的第二個主體。
業內人士認為,在我國資本市場加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獲批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的海外投資機構明顯增加,表明海外投資者,尤其是長線投資資金認可我國中長期發展前景,可以助力我國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證監會的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資格。
【資料圖】
據了解,同一組織的不同下屬機構分別申請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是為了履行不同的職能。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IMF獲得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格后,通過該機制投資我國市場的資金來自IMF員工退休計劃(IMF SRP)的養老金資產(pension assets)。
記者了解到,此次獲得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資資金負責儲備資產(Reserves)投資。IMF的儲備資產與養老金資產相互獨立,并通過幾個長期限的投資組合進行投資,覆蓋全球股票、全球債券等資產。
作為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措施,QFII和RQFII制度分別于2002年和2011年實施。2020年9月25日,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辦法》,修訂整合相關規章,進一步降低合格境外投資者準入門檻,穩步有序擴大外資的投資范圍。
QFII、RQFII制度的歷史沿革
資料來源: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國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金融賬戶開放是重要一環。”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首席國內策略分析師李求索表示,隨著QFII、RQFII制度改革的推進,擁有資格的海外投資機構數量明顯增加。
中國證監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四季度有48家機構獲批QFII資格,占全年的67.6%;2021年有118家機構獲批QFII資格,創年度獲批數量歷史新高;截至2023年7月底,今年共有46家機構獲批QFII資格。
記者獲悉,2021年以來,已有6家國際組織、主權類機構獲得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此外,目前全球前十大主權基金中,除了中國機構以外的主權基金均已獲得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
“近年來,包括IMF在內的海外機構申請QFII資格有所加速,一方面表明海外投資者,尤其是長線投資資金認可我國中長期發展前景,對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前景持相對樂觀的態度。”李求索認為,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在金融業對外開放領域的改革舉措不斷取得積極進展。
李求索表示,隨著我國資本市場不斷加大對外開放步伐,國際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將吸引包含海外機構在內的更多長線資金配置我國市場。同時,較多外資機構具備偏好價值投資、注重長期投資等特征,這有助于引導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當前,外資已成為A股市場最重要的投資者類別之一。中金公司研究部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外資持有A股市值規模約3.5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比重約3.8%,占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約9.0%,據估算,在機構投資者中持股比例僅次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其中,外資通過陸股通持有A股市值規模約2.5萬億元,通過QFII/RQFII機制持有市值規模約1萬億元。
李求索表示,海外投資者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產,往往選擇重倉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優勢產業。在A股市場,外資重倉并超配電力設備及新能源(持倉占比13%)、食品飲料(持倉占比13%)等板塊,對醫藥(持倉占比8%)、銀行(持倉占比7%)、家電(持倉占比6%)、電子(持倉占比6%)等行業的配置比例也相對較高,重倉股票多為各行業內的龍頭公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