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太平洋,遙遠的墨西哥正迎來一批來自東方的優秀企業。8月2日,精鍛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近期已前往墨西哥考察,后續將根據北美客戶新項目進展適時啟動墨西哥工廠。
(相關資料圖)
記者近日調研采訪獲悉,伴隨特斯拉墨西哥超級工廠項目的推進,特斯拉動員其中國供應商伙伴赴墨西哥建廠,多家上市公司已經積極響應,發揮自身優勢“出海”墨西哥落實新能源汽車產能。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包括零部件企業在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出海”,有利于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實現多贏。
“墨西哥”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公司調研和公告中出現的高頻熱詞。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云集的浙江寧波,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拓普集團、旭升集團、均勝電子、寧波華翔等寧波“特鏈”(特斯拉供應鏈)上市公司已紛紛啟動和加速前往墨西哥建廠的進程。
“出海”下一站墨西哥
一位“特鏈”(特斯拉供應鏈)上市公司董事長告訴記者,雖然公司目前還沒有在墨西哥建廠,但是在特斯拉的號召下,作為其核心供應商,公司團隊已經在準備赴墨西哥設廠事宜。
精鍛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近期已去墨西哥進行考察,后續將根據北美幾家客戶的新項目進展情況適時啟動海外投資,現階段公司主要產品差速器總成均是給新能源汽車做配套的。
3月28日,旭升集團公告稱,為進一步拓展北美市場,實現產品的快速交付,公司擬通過分別成立子公司、孫公司最終投資建設墨西哥生產基地,項目預計累計總投資額不超過2.76億美元。5月24日,旭升集團位于墨西哥薩爾蒂約市的投資項目正式啟動。接近旭升集團的人士對記者介紹,公司墨西哥項目正在順利推進過程中。
均勝電子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公司目前已在墨西哥設有蒙克洛卡工廠等分支機構,涉及生產、研發等職能,主要產品為新能源車的安全部件,依托在墨西哥的新布局,公司在北美市場已經形成技術優勢并擁有先進產能支撐。
寧波華翔方面在接受調研時表示,公司在2022年關閉了一家美國GRA工廠,并將所有生產轉移至墨西哥工廠。雖然目前公司核心技術還保留在美國NEC工廠,但會削減其生產規模,墨西哥工廠將是公司未來在北美的發展重心。
總部位于蘇州的瑞可達主要生產新能源連接器,公司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其墨西哥工廠目前按計劃在有序實施和推進中,預計2023年下半年投產,新工廠業務涉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儲能產品。后續公司還將根據國際市場開拓的需要和就近服務客戶的原則設立其他的海外工廠,同時將積極推進海外供應商體系的認證及項目定點。
6月20日,三花智控公告,擬發行GDR募資不超過50億元,用于公司在墨西哥年產800萬套智能化熱管理部件項目、三花波蘭汽車零部件生產線項目、三花歐洲技術中心項目等投資。三花智控此前已為特斯拉提供汽車熱管理系統。
墨西哥有望成為新能源車“新藍海”
據浙商證券研報,作為全球第七大汽車生產地、第五大零部件生產國,墨西哥此前是美國普及型汽車的主要生產基地,產業鏈主要集中在新萊昂州、普埃布拉州和EIBaiio工業區。產業分布上,墨西哥本地涵蓋30多家汽車企業,1100多家一級供應商,以及數千家二級和三級供應商。其中,大型制造工廠有39家,包括22家汽車廠、10家發動機廠和7家變速器廠。
不過,上述一系列產能覆蓋的基本均為燃油車產品。墨西哥國家統計與地理信息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在墨西哥的企業累計生產189.26萬輛汽車,同比大幅增長13.9%,其中絕大部分是燃油汽車。
特斯拉已經將目光鎖定在這片新能源汽車的處女地。今年3月1日,特斯拉創始人、CEO埃隆·馬斯克確認,特斯拉將在墨西哥新萊昂州建廠,用于生產下一代的電動汽車。新萊昂州與美國得克薩斯州接壤,有消息稱,墨西哥工廠將成為特斯拉低價車型的生產主力。
日前,新萊昂州官員確認,特斯拉墨西哥超級工廠即將獲得所有的最終許可,并進入施工階段。工廠的各項許可都在推進,環保、能源、水資源等已完成檢查。
多家國內特斯拉供應鏈企業負責人表示,特斯拉已經動員中國供應鏈企業去墨西哥建廠,不過相關情況不能透露。有供應鏈公司負責人稱,特斯拉對合作伙伴保密要求很高,此前就有特斯拉認為泄露信息索賠數千萬元的先例。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跟隨特斯拉一起‘出海’,可以大幅降低風險。同時,特斯拉把中國的成功經驗和配套商輸出到墨西哥,可以縮短量產時間、更好控制成本、保證質量。”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梅松林分析,中國公司“出海”墨西哥尋找新的增量,有利于整個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同時帶動當地經濟,和墨西哥方面實現多贏。
另外,業內專家認為,墨西哥當地的相對用工成本也比較低,月薪在400美元左右。
有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中國企業去墨西哥可以更好地融入北美市場。根據2023年4月生效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電動汽車要獲得消費者購車稅收抵免,必須同時滿足電池關鍵礦物和電池組件本土化比例的要求。另外,新的“美墨加協定”提高了產自北美的汽車的零關稅門檻,規定需有75%的組成部件產自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
產業鏈“呼朋喚友”開拓國際市場
伴隨特斯拉在中國業務的蓬勃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近年成長迅速。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介紹,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產業鏈本土化率已超過95%,為特斯拉和世界汽車工業刷新了一個個新的生產紀錄。
2019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投產,當時上海工廠造車使用的零部件在中國本土采購率僅為40%左右。特斯拉中國產電動車所采用的電池、整車沖壓模具、車身鈑金件、內飾、電子設備等零部件都來自中國本土供應企業,業內認為繼蘋果產業生態形成“果鏈”之后,特斯拉產業生態的“特鏈”已經壯大。
另一方面,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表現越來越強勁。中汽協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汽車企業累計出口214萬輛,同比增長75.7%,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53.4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60%。
“未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不僅是出口,更為重要的是全球布局,其中產能是一方面,包括產品研發、供應鏈布局等也可以一起走出去。”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給自主零部件企業“出海”提供了可能,可以“呼朋喚友”發揮集團軍優勢,將優質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復制出去。
均勝安全全球執行副總裁、亞洲區總裁單津暉告訴記者,均勝安全亞洲區已經在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韓國、印度布局。目前,上述國家業務都呈現比較好的發展勢頭。“我們不單單只考慮自己,也希望并鼓勵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一起‘出海’,為整個新能源汽車生態圈帶來更多機會。”
但也有新能源汽車分析師認為,新能源車產業鏈企業結伴“出海”,樂觀中也要謹慎,部分國家雖然人力成本低,但人力效率也較低,產業鏈配套物資成本高,可能導致生產成本反而高出預期。“當地政府和汽車供應鏈的態度很關鍵,需要他們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新模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