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春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黑河市利用獨特地理優勢、種子繁育優勢、現代化大面積機械作業優勢和國家大豆產業政策支持優勢,不斷提高大豆產能。
【資料圖】
數據顯示,2022年,黑河市春大豆播種面積1569.3萬畝,總產達到55.6億斤,大豆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左右。截至今年7月份,該市大豆播種面積為1557.5萬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5.8%,優質“商品豆”供給能力持續攀升。
大豆播種面積高位穩定
黑龍江省根據緯度和積溫的不同,從南到北依次劃分為六個不同的積溫帶,黑河市絕大部分區域被劃定在四、五、六積溫帶。這里曾是黑龍江省傳統意義上的春小麥、春大豆的主產區。由于春小麥播種面積日漸萎縮,大豆播種面積乘勢而上,連續多年穩定在高位。嫩江市今年大豆播種面積548.2萬畝,占總種植面積的85%,五大連池市今年全域(含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大豆播種面積785.72萬畝,占總種植面積的80.47%,北安市今年大豆播種面積272.6萬畝,占總種植面積的73.4%。
近些年來,黑河市不斷出臺政策和措施,引導廣大農機專業合作社、種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響應號召,穩定大豆種植面積,積極發展大豆產業,保障國家油料作物供給安全。
黑河市下轄的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48臺套200馬力以上的大型農機具,流轉土地13.2萬畝用于種植大豆,輻射北安市兩個鄉鎮及五大連池市、齊齊哈爾克山縣、訥河市的部分鄉鎮和周邊林場。全國十佳農民、黑龍江省大豆大王、革命現代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說:“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種大豆的熱情非常高。2022年,合作社種的10萬畝大豆平均畝產達到400斤以上。今年的大豆生產形勢與去年同期相差不多,應該會有個好收成。”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大豆生產強市的黑河市能持續保持大豆產能的穩步提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這里的氣候、土壤、積溫等適合種植大豆;二是國家大豆種植補貼、輪作補貼力度大,給廣大豆農吃了“定心丸”;三是黑河市下轄的嫩江、北安、五大連池和孫吳、遜克兩縣和愛輝區絕大部分地塊是現代化大農機作業,農機綜合機械率接近100%。
良法應用保障大豆產能
黑河市大豆產能連續多年保持高位,不僅僅是大豆種植面積大而以量取勝,更是因為大型農機具的廣泛使用和良種良法的應用。一方面通過穩定大豆種植面積,鞏固大豆供給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先進的植保和耕作方式的運用,不斷提升大豆品質和產能。
目前,黑河市農機總動力389.27萬千瓦,現有大中型拖拉機2.97萬臺、小型拖拉機6.04萬臺、播種機4.66萬臺、收割機7342臺、配套農機具15.68萬臺套、安裝北斗智能農機作業終端5628套,實現高質量生產作業面積1500萬畝以上,農機綜合機械率達到99.8%,位居全國前列。
五大連池市太平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種植大豆1.7萬畝,全部采用大型機械耕作,采取大壟密植、機械播種、分層施肥、多次噴灑葉面肥等多方式,確保大豆穩產高產。去年,合作社1200畝大豆生產示范區平均畝產達到538.93斤,創歷史最高產紀錄。合作社理事長張忠友說:“現在農民種地必須嚴格作業規程,從施肥、施藥,到種子使用,再到栽培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
五大連池市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紀洪坤認為,大豆產能提升得益于各類農業種植、農機專業合作和種糧大戶的示范帶頭作用,得益于各級農業技術服務團隊的服務保障能力,得益于先進的栽培方式和耕作標準的規范化、科學化。
科學輪作提升大豆供給率
新華財經記者在大豆主產區黑河市調研時發現,各地多年以種植大豆為主,各縣區每年大豆播種面積都在70%以上,一些連年種大豆的耕地出現重迎茬,從而引發根瘤病、頸折病和反枝莧等病害和伴生雜草災害發生。受訪者普遍認為,鞏固國家春大豆生產基地地位,需要科學合理規劃糧食作物耕種面積,采取“豆米豆”、“米豆豆”等輪作方式,保障大豆生產可持續發展。
嫩江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劉月輝表示,嫩江市處在黑龍江省三、四、五、六積溫帶,在三、四積溫帶與大豆輪作的玉米品種十分豐富,大豆調茬、輪作相對容易。但是,第五積溫帶下限與第六積溫帶的早熟、超早熟玉米品種稀缺。
分析人士認為,科學合理調整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的種植結構,采取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方式,將農民的土地進一步向專業種植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和種糧大戶集中,帶地入社、集約經營、按比例分紅。
五大連池市青山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孫喜軍說,新發鎮青山村采取整村土地入社的方式,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分配,把全村367戶農民的土地集中在一起,科學調整糧食作物種植結構,使土地利用和效益實現最大化。
黑河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汪亮認為,從大豆種植業長遠發展來看,“米豆”、“麥豆”輪作是符合農作物生產規律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