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雙碳”目標下,轉型金融成為綠色金融的自然延伸。轉型類債券作為轉型金融工具,主要用于支持向低碳或零碳轉型的企業或活動。近兩年,我國持續開展轉型類債券創新,新華財經就此采訪多位國內外機構的專家學者,針對轉型金融與轉型類債券標準、轉型類債券管理規范與信披標準以及優化高碳行業低碳轉型路徑等問題尋求答案和建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相繼開始探索制定轉型金融的定義、框架、分類方案、評判原則、披露要求、行業標準等方面的內容,“如何界定可信的轉型活動”漸漸成為市場主體參與該領域遇到的首要問題。
各種創新工具的實施,需要監管部門、需求主體、市場信息和信貸支持機構等多方協調一致,以便于資本流動,使轉型具有可信度和及時性。在此背景下,專業的第三方機構或可以提供公平客觀、高效多樣的解決方案。
(相關資料圖)
作為一家投資者導向的國際機構,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致力于調動債務資本市場、促進綠色和可持續經濟轉型,為相關需求提供咨詢等服務。那么,在經歷多年的綠債市場與轉型金融發展之后,CBI如何評價目前境內外的低碳轉型狀況?從“綠色”到“轉型”,市場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未來還有哪些領域需要“補短板”?......帶著相關疑問,新華財經近日專訪了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中國區副總經理鄧曼姝。
“轉型金融的應用需要考慮各行業的發展特點和區域優勢,企業可以通過設立合理的轉型目標,制定可追溯的低碳轉型戰略和計劃,進而使用相應的轉型金融工具以達成目標。”鄧曼姝建議,為實現“雙碳”目標,中國更需要持續打造高效的轉型金融市場,為經濟轉型調動更大規模的資金力量。
鄧曼姝還表示,“只有通過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等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合作和協調,才能實現全面低碳轉型。中國在過去幾年啟動并建立了世界領先規模的綠債市場,從中取得的市場經驗可以被延伸到發展轉型金融市場之中,滿足高質量轉型的融資需求。”
中國綠債發行規模引領全球 “標準統一”吸引資金流向綠色標的
2022年,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迅速,綠債發行規模引領全球,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進一步凸顯。按符合CBI定義的綠色債券統計,截至2022年底,中國的綠債累計發行量達2869億美元(人民幣1.9萬億元),僅次于美國的3800億美元(人民幣2.6萬億元)。
近日,CBI發布的《2022年中國可持續債務市場報告》顯示,全球被錄入CBI綠色債券數據庫的綠債規模于2022年同比下降16%至4871億美元(人民幣3.3萬億元),但仍保持了占全球債券發行總量3%的水平。
然而,在其他主要綠債市場發行量均有所下降的情況下,2022年中國在境內外市場發行的、符合CBI定義的綠債規模同比增長了22%至854億美元(人民幣5752億元),超過美國成為該年度世界上最大的綠債發行市場。
隨著更多投資方將綠色及可持續概念納入其投資方針及戰略,全球市場對綠債及相關產品的需求保持旺盛。
據CBI最新發表的《綠色債券定價報告:2022年下半年》,綠色債券普遍較同等常規債券在一級市場認購率及發行利差方面表現更佳,仍有證據顯示綠色溢價的持續存在。CBI對境內外綠色債券投資者調查結果也顯示,國內外受訪者都普遍希望增持中國綠色債券,且同時重視綠色資質和信貸基本面。
那么,作為專業的第三方國際機構,CBI的主要工作體現在“識綠”方面。鄧曼姝介紹稱:“CBI依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綠色債券數據庫方法論》對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貼標債務工具進行識別與篩選。被納入CBI綠色債券數據庫的債券可視為基本符合CBI的綠債定義。”
“由于全球每個市場對綠色標識的標準和使用規范不一,CBI通過同一標準及方法篩選后的綠債數據庫可幫助市場識別標的及進行跨市場的分析與比較。”鄧曼姝補充道。
從氣候債券認證業務來看,CBI已經積極支持國內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馬鞍山農商行、江蘇金融租賃等在境內外發行氣候債券認證的綠色相關主題債券。發行CBI貼標認證債券的實體企業包括中國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南京江北新區公用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等。
再從政策扶持的角度來看,2022年,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的《中國綠色債券原則》是中國在制定綠色債券標準方面的重要里程碑,該自愿性原則能在所有不同品種的債券中得以全面實施,對于統一國內和國際準則至關重要。
同時,結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 (2021年版)》,中國逐步形成了一套債券市場通行的綠色定義和標準體系。此外,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的制定將在促進中歐分類標準之間的可比性和互通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并有望在市場上得到更廣泛運用。
鄧曼姝觀點稱:“隨著國內外對綠色定義的進一步統一,中國的政策可以進一步為市場注入信心,增加市場透明度,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向綠色標的。”
低碳轉型融資亟需新動力 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市場前景廣闊
在“綠色實踐”逐漸成熟之后,中國的低碳轉型融資缺口仍然巨大且需求緊迫,但轉型金融仍處于試點階段,市場迫切需要清晰的政策以引導資金流向真正可信的轉型活動和企業。
鄧曼姝對轉型金融發展十分有信心。“中國在過去幾年啟動并建立了一個世界領先規模的綠債市場,從中取得政策和市場經驗可以被延伸到發展其轉型金融市場,滿足整體經濟轉型的融資需求。”
鄧曼姝預計:“中國將在綠色金融‘五大支柱’政策框架內繼續完善細化指引,圍繞標準、信息披露、產品、激勵機制和國際合作推出更細致、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促進市場進一步高質量發展。CBI也正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和企業,交流分享我們在制定轉型金融標準方面的經驗。”
據介紹,亞洲經濟體普遍還高度依賴能源密集型及高排放行業,綠色及接近綠色的資產和活動只占經濟的一小部分。要實現整體經濟轉型,需建立一個可信的轉型金融市場,以調動更大規模的資金支持高排放行業的低碳轉型。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看,自相關部門于2020年9月宣布“雙碳”目標以來,一些大型重工業企業已經作出了碳中和承諾并開展相應布局,例如中國寶武、中國石化、三峽集團及建龍集團等。?
在此背景下,重工業企業迫切需要資金來支持實現碳中和行動方案。在沒有明確的轉型路線指引的情況下,碳密集型企業因排放高而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另一方面,投資者在識別可信的轉型活動和投資機會時也會面臨缺乏參考的問題。而明確的標準指引可以起到填補信息缺口的作用。
“CBI憑借十幾年來在推動氣候金融發展方面的經驗,于2022年9月更新發布了《轉型金融助力企業低碳轉型》白皮書,為幫助實體制定可信且有效的轉型計劃提供了完善的框架。”鄧曼殊在介紹CBI轉型金融領域相關工作時稱,目前已推出水泥、鋼鐵、基礎化學品和氫氣生產等行業標準,還將陸續推出并完善公用事業、氫儲能和氫氣運輸、碳捕存等行業標準。
2023年,CBI發布《氣候債券標準4.0版》,認證計劃將認證范圍由原來的專項募集資金用途(UoP)債券拓展到了支持轉型活動和實體的工具,包括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和貸款以及實體公司層面。
鄧曼姝解釋稱:“這項工作不僅依據行業轉型路徑,也包括對公司關鍵治理要素的評估,以判斷公司是否具備向凈零排放轉型的條件。排放量已經接近零的企業以及高排放企業均可以獲得認證。”
此外,隨著氣候債券認證范圍從債券擴大到可認證實體、資產等,鄧曼姝表示,CBI期望通過嚴謹、科學、可信的標準,來支持中國可持續債券市場和可持續金融市場的發展,幫助高質量的低碳項目和資產進行融資,促進中國企業和國家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