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4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報告確認,熱帶太平洋地區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預計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將進一步升高。“天氣因素”隨之成為影響全球農產品價格的重要變量,大豆、小麥、玉米、豆粕、棕櫚油等期貨價格近期持續上漲。糧食價格波動也對農業風險管理提出挑戰,行業對推出天氣指數期貨等風險管理工具的呼聲日益強烈。
厄爾尼諾再現
【資料圖】
WMO在報告中表示,熱帶太平洋地區目前正經歷厄爾尼諾,此次厄爾尼諾在2023年下半年持續的可能性達到90%。WMO預測,2023年至2027年,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打破紀錄的概率達到98%。
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氣候現象,主要表現為赤道中部和東部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該現象通常每2至7年發生一次,持續時間可從幾個月到一年以上。一般認為,連續3個月以上太平洋東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的月均溫高于平均值0.5攝氏度以上,就視作發生厄爾尼諾。
7月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消息稱,近日組織有關專家召開盛夏(7至8月)全國氣候趨勢及主要氣象災害預測會商會,預計盛夏我國氣候狀況為“一般”到“偏差”,極端天氣偏多,階段性強降水、暴雨洪澇、高溫熱浪等災害較重。此前,國家氣候中心預測赤道中東太平洋將于今夏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厄爾尼諾強度可能達到中等或以上。
農產品價格大漲
厄爾尼諾會導致不同地區氣候出現異常。美爾雅期貨農產品小組研究稱,在北半球夏季,厄爾尼諾的產生通常使東南亞、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和中美洲地區出現干旱,巴西中南部和秘魯沿岸北部出現高溫,并給秘魯沿岸南部帶來降水。
對農產品期貨而言,多個農業主產區氣候干旱引發農作物減產預期,形成了期貨市場的“天氣炒作窗口”。
近期,美國中西部大豆核心產區干旱情況加重,造成種植面積及作物優良率大幅下降。受此影響,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豆油、豆粕期貨價格近期全線飆漲。美大豆2311合約本周連創階段新高,6月以來累計漲幅超過20%。國內期市大豆系等品種也聯動大漲,菜粕、豆粕、二號黃大豆、豆油四個品種本周一全部漲停。
除了美國大豆,東南亞農作物主產區也深受極端天氣影響。“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最受影響的農產品其實是印度和泰國的白糖、東南亞的棕櫚油,以及澳大利亞的菜籽。過去數次厄爾尼諾現象,引發了印度和泰國白糖5%至10%的單產下降,以及馬來西亞棕櫚油的單產下降。”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首席分析師田亞雄說。
天氣期貨箭在弦上
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或再度推升糧食價格,對農業產業鏈風險管理提出挑戰。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持續深耕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天氣因素”,并利用“氣象+期貨”等創新模式助力農產品價格風險管控。
去年9月,在氣象災害頻發、極端天氣擾動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大連商品交易所和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共同發布“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旨在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應對天氣變化風險提供解決思路。
大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溫度指數可量化一段時間內溫度對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的累積影響,是農作物生長的有效領先指標:一方面,宏觀管理部門可以參考溫度指數,為農產品保供穩價制定更加精準的政策;另一方面,農業生產者可以根據溫度指數評估收獲季的產量和價格,從而提前制定生產經營計劃和風險管理計劃。
今年3月14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提出探索建設氣候投融資研究機構,發展碳信用氣象服務技術;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研發上市天氣期貨,開展新能源產業極端天氣風險規避服務。
“當前的天氣變化帶給農產品供給側的擾動更多,伴隨農業向集約型規模型發展,后期的種植收入將面臨更大波動。種植者和保險公司亟待更好的對沖工具,天氣指數期貨的孵化意義不言而喻。”田亞雄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