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當前,數據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性資源、重要生產力和關鍵生產要素。
7月4日,中國經濟信息社舉辦中經智庫每月談研討會。與會嘉賓以“破解數據供給難點 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為主題,圍繞數據供給的難點、堵點、痛點等展開研討,破解數據供給障礙,暢通數據供給渠道,充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形成對策建議,服務決策參考。
數據供給難在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看來,目前我國數字強國戰略落實過程中,在數據共享、數據資源開發、數據流動和數據交易等方面還面臨著一些難點和困境。
“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近年來,我們處理數據能力顯著增強。目前數據整合趨勢愈發明顯。同時,大數據應用領域不斷擴散。”汪玉凱說。
聚焦數據要素市場問題,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副主任吳志剛指出,一是數據供需不平衡問題突出。現在高質量的數據較少,大部分數據集中在金融、交通等領域。從供應的角度看,數據質量不高,而且數據加工成本高,數據加工過程中“臟活兒”“累活兒”多,但是能否產生收益并不能確定,因此可持續性發展是最大的問題。二是數據運營加工產業鏈尚未形成。三是數據流通交易規則體系尚未健全完善。
此外,吳志剛指出,從數據主體看,當前各類主體數據治理、數據管理能力普遍較低,對于不同數據活動應達到的能力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各主體間難以構建起信任關系。
數據開放意義重大
業內人士認為,數據開放對于未來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數據只有開放出來,數據之間進行融合創新,其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張新紅表示,數據開放意義重大。開放基礎數據,把實時變化的數據開放出來,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一旦數據開放出來之后,創新會自發產生,新產品、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新業態也會相應出現和發展。
在談及如何提升公共數據資源供給能力時,汪玉凱表示,一是要增強數據開發利用與共享的意識。二是加快數據整合步伐、構建有效的數據治理體系,破解部門、權力壁壘。三是創新數據應用場景,提升數據利用能力,提高開放數據的質量。四是建立數據資源市場,通過市場機制,促進某些數據資源的有償使用。建立數據基礎制度,明確公共數據交易的邊界。完善數據要素市場,提升數據配置能力。
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克認為,下一步主要的問題是建立司法解釋和實施細則。“我們現在有了數據20條,有了大方向,同時,也需要有落地措施,建議盡快推動‘1+N’模式。‘1’是數據20條,‘N’是產權、定價、交易、分配、治理、安全等方面的政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