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政府系基金產業革新投資機構(JIC)宣布將以1萬億日元通過要約收購的方式收購半導體材料大廠JSR的全部股份。JIC表示,此次收購的目的是,通過公私合營基金承擔私人部門無法單獨承受的投資風險,加速培育新產業。JIC是2018年成立的公私合營基金。JSR是半導體關鍵材料光阻劑世界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龍頭制造商、上市公司。
若收購順利推進,JSR或將于2024年退市。在日本,讓上市企業退市并且使政府系基金成為企業所有者的做法極為罕見。在日本政府大力重振半導體產業的背景下,此舉受到高度關注。
(資料圖片)
近日新華財經記者就事件原因、影響及全球半導體產業價值鏈重構等問題專訪了經濟學家、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邢予青。
記者:JIC將收購日本半導體材料巨頭JSR,請您分析一下此次收購的主要原因。
邢予青:我認為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是保護關鍵產業。JSR是占全球光刻膠市場約39%份額的盈利企業,但規模較小,且外國投資者持股比例達到54%,存在被海外公司收購的風險。政府系基金收購可以確保這家公司不被海外企業收購,維護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是確保資金支持。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對光刻膠的需求和市場規模將快速增長。JSR作為光刻膠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具有巨大潛力。但日本風險投資并不發達,企業較為保守,政府系基金收購可以保障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促進技術開發和產能擴張。
記者:日本政府正越來越多介入重要產業發展,進行發展方向引導、提供高額補貼、甚至收購關鍵企業,對此您有何評價?
邢予青:JIC通常在企業重組過程中發揮作用,幫助企業解決債務危機并實現再生。然而,這次收購情況有些特殊。從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來看,JSR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企業。據媒體報道,是JSR主動向JIC發出收購邀約的。我認為這次收購是一個基于產業定位、公司規模、股東構成以及投資者利益等考慮作出決定的個例,并不意味著將成為趨勢。
日本政府過去制定的產業政策、主導的產業發展,有一些成功案例,也有一些失敗案例,具體產業政策的效果取決于其針對的企業、產業、大環境等情況。
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產業政策如果要成功,基本上需要三個必要條件。第一,該產業要能產生規模效應,就是當你生產得越多,成本就會越低。第二,這個產業需要擁有非常巨大的市場,否則最初的巨額投資無法收回。第三,產業技術不確定性非常小,我們知道這個產業需要什么技術,而不是面對未知領域。
記者:在目前美國主導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價值鏈重構中,日本處在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邢予青: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中,美國在設計核心和知識密集型工序上占據主導地位。例如在邏輯芯片上,美國擁有73%的增加值。這主要歸因于他們在芯片設計和知識產權(IP)方面的壟斷地位以及相關的軟件開發。
但從制造能力上,美國只占10%份額,美國因擔憂半導體份額下降而產生危機感,我認為屬于“冠軍焦慮癥”。美國現在試圖重構半導體產業,但同時認識到僅依靠自身是無法實現這個進程的。
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已經轉變為一個無晶圓制造國家,而重新進行投資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這對美國來說并不劃算。
因此,美國提出了“friendshoring”(友岸外包)概念,即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合作,將制造等部分環節“外包”。這樣既可以不用將全部產業環節搬回美國,也可以避免與其他經濟體產生“貿易保護主義”糾紛。
日本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承擔著重要角色。東亞地區集中了全球大約81%的半導體制造能力,而日本占據了其中大約15%-17%的份額。
日本具備技術工人和廉價土地,并且愿意從事制造生產。日本的制造業基礎、加班文化、工匠精神等,也是從事半導體制造所需要的。此外,日元貶值進一步降低了在日本招聘工人的成本。因此,美國試圖和日本結盟來重塑半導體全球供應鏈。
在這個大背景下,日本政府實際上看到了一個振興其半導體產業的機會,在引入海外企業加強制造能力的同時,也在通過設立新公司尋求尖端制程技術的突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