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債券通”上線迎來六周年。6年期間,國內外金融、經濟形勢風云變幻,債券通業務雖有波動,但向上發展的勢頭業界有目共睹。
伴隨中國債市準入條件和程序的不斷優化,后續境外投資者參與數量繼續增多、投資者結構更加多元化、交易活躍度持續提升仍為大勢所趨。
上線六周年交出亮眼“成績單”
(資料圖片)
2017年,“債券通”日均交易量僅22億元,今年,“債券通”的日均交易量達389億元;2017年“債券通”70%以上的交易都集中于3年期以下的債券,今年,3年期以上的中、長期債券交易占到了50%以上;2017年,參與“債券通”的境外機構為178家,今年,參與“債券通”的境外機構已超800家;2017年,“債券通”只開啟了債券二級市場交易,今年,一級市場服務、外匯交易服務有序開展,衍生品交易“互換通”也已上線……一組組數據,是“債券通”上線6年間交出的亮眼“成績單”。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在7月4日舉行的“債券通”周年論壇上致辭表示,“債券通”啟動以來取得的成果市場有目共睹,其已經成為中外投資者跨境配置債券資產的主要渠道,大大提升了人民幣資產在全球市場的地位,并有力地推動了內地債券市場的高水平雙向開放。
“‘債券通’業務的開放性思維,包括對國際慣例的尊重、對市場需求的重視和及時反饋、對風險的有效管理,使‘債券通’成為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標桿性業務。”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總裁、債券通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漪說。
業界普遍預計,未來外資凈流入中國債市的趨勢不會發生改變。鑒于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當地貨幣主權債的外資持有比例一般在10%至60%之間,中國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債券市場“引力”依舊可觀
所謂眾擎易舉,“債券通”之所以能獲得穩健、快速發展,離不開市場參與各方的共同努力。
無可否認,監管部門推動市場開放的決心始終如一,這使得政策適配高效,為“債券通”快速發展提供了優渥的土壤環境。而以“債券通”報價商為代表的市場機構積極展業,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持續優化服務,助推市場流動性不斷提升。
“各方同向發力正是我們的底氣所在。”張漪直言,“我們相信,隨著中國各項政策舉措發揮效應、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人民幣債券資產有競爭力的實際利率和較低相關性帶來的分散化投資價值,將持續為境外機構全球投資提供不可或缺的配置選擇。”
全球投資者未來仍將持續增配和持有人民幣資產,用“真金白銀”給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投下最好的信任票。巴克萊更預計,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每個季度都會有約100億美元流入中國國債市場。
開放型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中
事實上,國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從未停歇。
作為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互換通”)的安排,先行開啟的“北向互換通”于今年5月15日正式啟動。
“互換通”的啟動標志著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也將為海外投資者參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提供重要的對沖工具,有利于降低相關利率風險。
“目前我們陸續收到了許多問詢,國際投資者非常希望第一時間參與‘互換通’的交易。”德意志銀行宏觀及新興市場業務中國區銷售總監陶冶青亦表示,“這體現出了國際投資者對于內地、香港和全球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認可,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他們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廣度與深度。未來,國際投資者也期待境內回購、期貨、期權等產品的進一步開放。”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金融市場管理部副主任榮藝華在“債券通”周年論壇上表示,將按照總行統一部署,繼續落實好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各項政策舉措。
榮藝華介紹稱:“準入備案方面,將進一步加強和市場主體的溝通交流,提高服務意識,持續優化境外機構的備案工作。南向通監測方面,將進一步優化投資意向的報送方式,通過系統化的方式收集投資意向,提高監測效率。交易報告方面,將不斷完善交易報告監測體系,推動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香港金管局也介紹了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余偉文指出,將進一步豐富北向通投資者風險管理的工具箱。“市場對于國債期貨有非常大的需求,我們將會跟兩地監管部門共同研究推出離岸的國債期貨,為北向通提供重要的配套,吸引更多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參與內地債券市場,同時推動香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發展。”余偉文說。
“毋庸置疑,持續推進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是我們構建市場化、開放型金融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未來,我們將不斷提升我們的服務,以更具活力、韌性的互聯互通設施,以更豐富、適配的產品機制,以更具廣度、深度的債券市場,更好滿足各方投資需求。”張漪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