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6月19日電 (崔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最新計算的2023年6月9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6.76,按周跌0.89%;BIS貨幣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報101.15,按周跌0.85%;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2.98,按周跌0.76%。
圖: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 來源:中國外匯交易中心
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北京時間6月16日16:30官方收報7.1168,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盤價漲387點,較上日夜盤收盤漲57點。北京時間17日03:00夜盤收報7.1260,較上一交易日夜盤收盤跌35點。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北京時間17日04:59報7.1280,較周四紐約尾盤跌79點,盤中整體交投于7.1041-7.1445元區間。
(資料圖)
香港交易所將于6月19日正式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柜臺模式”,為發行人和投資者提供港幣和人民幣計價股票的選擇。據了解,目前已獲批的雙柜臺證券共24只,其港幣柜臺成交占香港市場日均成交量約四成。同時,符合資格的雙柜臺莊家共9家。
機構認為,中期來看,雙柜臺模式有助于改善港股流動性和成交活躍度;長期維度看,雙柜臺模式對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也有長期重要意義。
在港交所聯席營運總監及股本證券主管姚嘉仁看來,在雙柜臺模式下,發行人能夠為投資者提供人民幣計價股票的選擇,促進人民幣在港股交易中的使用,開拓人民幣流通的新潛在渠道。未來將會有更多人民幣資產在香港這個國際市場定價,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打下良好的基礎。未來如果人民幣交易柜臺接入港股通,更有助于港股通投資者減少日內匯率波動的風險。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5月銀行結匯1993億美元,售匯1960億美元。2023年1-5月,銀行累計結匯9322億美元,累計售匯9387億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我國外匯市場呈現出韌性增強的新特征,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明顯提升,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有望繼續保持平穩有序。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5月份,銀行結售匯、企業和個人等非銀行部門跨境收支均呈現順差,規模分別為33億和19億美元。綜合考慮其他供求因素,境內外匯市場供求延續基本平衡。5月份,結匯率為72%,環比基本持平,市場主體結匯意愿繼續處于近1年高位,總體呈現“逢高結匯”的理性交易模式。售匯率(客戶從銀行買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支出之比)為70.4%,環比下降0.7個百分點,市場主體購匯意愿基本穩定。
王春英表示,未來,隨著宏觀政策靠前協同發力,我國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對我國外匯市場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增強。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周期接近尾聲,美元走強較難持續,有關外溢影響將逐步減弱。
上周,美聯儲宣布暫停加息。招商宏觀指出,與加息初期到中期,加息提速意味著經濟強勢不同,當前加息減速的背后是經濟即將放緩。伴隨著經濟信號轉差,美元指數在波動中走弱的概率更高。在他們看來,這也是本輪人民幣匯率貶值過程中,人民銀行表態非常淡定并敢于降息的底氣。人民幣匯率不排除觸及7.2-7.3的可能性,但隨著美元持續走弱,人民幣匯率的被動升值空間亦將被打開。
面對接下來人民幣的走勢,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堅持下半年人民幣匯率將漸進升值、全年最高升至6.6的判斷。他表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勢受兩國經濟基本面之差、貨幣政策差、國際收支狀況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半年,中國優勢將逐步凸顯。 預計下半年從穩增長保就業的角度,我國央行可能再次采取降準、降息等政策操作,較大的政策空間將助力改善市場的基本面預期。美國方面,一季度GDP增速大幅低于市場預期,隨著勞動參與率回升、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緩解,失業率可能出現上行,而信用收縮對經濟的潛在沖擊持續存在,居民超額儲蓄逐步消耗也意味著消費面臨回落壓力,貨幣政策停止緊縮的預期也將持續確認。總體上,下半年我國在基本面及貨幣政策預期兩個方面均較為占優,推動人民幣匯率升值。
國泰君安分析師董琦認為,預計短期內人民幣仍將處于相對貶值態勢,三季度中后期將進入震蕩態勢,三季度末經濟提振政策效果凸顯,將重回小幅升值的階段。后續人民幣貶值的主導因素是海外衰退預期導致的出口向下,三季度中后期經濟預期再次反轉和貨幣政策的收斂,可能對人民幣有一定提振,從而保持震蕩,國內經濟政策將是人民幣高點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后續有明顯的針對于出口或經濟的提振措施,美元對人民幣大概率接近2022年高點后,在其附近震蕩。三季度末及之后,經濟提振政策效果凸顯,人民幣重啟小幅升值。
申萬宏源的研報判斷,展望至年底,隨著居民收入的持續改善,以及今年上半年“保交樓”對地產竣工的推動,將帶動消費尤其是可選商品消費的改善在三季度啟動,全年“N型”復蘇可期。這將帶動經濟預期展望恢復,中美利差收窄令資本和金融項下趨于回流,預計人民幣對美元年底可回到6.9-7.0的區間范圍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