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科創企業孵化、培育的高地,也是金融資源集聚的高地。新形勢下,扶持科創企業成長壯大,銀行義不容辭。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銀行如何突破早期科創企業“輕資產”“高風險”“缺營收”等痛點堵點,支持科創企業勇攀高峰?近期,新華財經記者走進銀行和企業進行一線調研。
從不敢貸,到定制貸
(相關資料圖)
上海某醫院骨科,一天要接診三四十名肋骨骨折患者;因肋骨是薄層圖像,全掃完有400多幅,這對放射科醫生來說,就意味著要連續好幾個小時看成千上萬幅圖像,看片時間一久容易疲勞。上海聯影智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聯影智能”)與醫院合作開發的AI閱片系統,解決了這一煩惱,成為輔助醫生的另一雙“眼睛”。
科技賦能醫療的背后,離不開銀行智慧金融的精準助力。
聯影智能是聯影集團旗下的五家核心主體之一,成立于2017年,主要負責提供醫療AI解決方案,以賦能醫療場景中的臨床、科研工作以及醫療設備。“我們企業是‘AI+醫療’,屬于軟性醫療資源,不像硬件看得見摸得著,特點是研發投入較大。”聯影智能COO詹翊強告訴記者,企業目前仍處于創業期,但發展速度很快。
圖為聯影智能公司 (記者孟盈如 攝)
人工智能行業的技術轉化和想象空間很大,但科研技術要求高、孵化周期長。上海銀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助理陳杰指出,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科創企業的特點是初期研發投入巨大,短期現金流緊張,傳統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難以根本性解決企業的資金需求。
就聯影智能而言,一方面企業處于初創期,研發投入巨大,短期資金壓力較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產業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醫療領域又具備其特殊性。這種情況下,若使用傳統授信產品對接客戶,銀行與企業都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按照原來傳統的審批思路,這家科創企業是做軟件技術的,屬于輕資產公司。”上海銀行徐匯支行副行長陸建國坦言,“科技企業很多還處于研發階段,產出效益短期還沒有體現,這對銀行的風險控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但新時期,支持科創企業發展,銀行必須出手。怎么做?銀行要轉變的地方很多。"
針對聯影智能的企業特性和資金需求痛點,上海銀行組建了“攻堅克難小分隊”并與企業開展了多輪溝通,打通審批堵點,最終為其定制了5年期的研發資金貸款產品方案,給予了總額2.5億元的授信額度,成為企業的“首貸行”。2022年,基于對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發展前景的看好,上海銀行主動提升了授信額度至4.5億元,用于支持企業研發投入。
圖為聯影智能開發的醫療AI解決方案(記者孟盈如 攝)
“我們對這個行業很有信心,目標也是行業的頭部企業,目前聯影智能研發的相關產品申請專利超過500件,應用落地、合作的醫院超過1700多家。”詹翊強告訴記者,長期限的銀行貸款支持,讓企業不再為流動資金所困,可以專注于“硬核”的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
從看過去,到看未來
如果說風險投資是金融支持科創企業的“最先一公里”,那么,銀行信貸就是“催化劑”“連接器”。
從“無貸戶”到“首貸戶”到“伙伴客戶”,上海銀行與聯影智能一路相伴。在該行科創金融助力下,聯影智能已完成幾十款AI應用研發,貫穿診療全流程,同時獲得五張NMPA三類證,涵蓋呼吸、神經、骨科、放療四大領域,并參與了多項國家級重大項目。
陳杰告訴記者,傳統銀行評價企業,主要是看企業的過去,即過往的業務發展情況,過往的財務報表。但對聯影智能這樣的科創企業,更應該看企業的未來,即技術的未來應用場景,企業的未來發展。
近幾年,在科創金融上摸爬滾打探索經驗,上海銀行總結出了以投貸聯動的思維去綜合評價企業:一是看企業所處的行業在資本市場上的熱度怎么樣,上海是投資基金最敏銳、最活躍的市場之一,頭部投資機構的評價是重要風向標;二是看企業的團隊,創業團隊在行業領域里的經驗和能力,決定了企業未來的成長性;三是看企業所在的行業是不是重點導向性的產業,企業的技術是不是填補市場空白、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這有助于評估企業未來估值提升的可能性,而聯影智能正是處在醫療人工智能這一重點行業內,是攻堅前瞻技術以填補技術空白的優質科創企業。
“大多數科創企業是新生的,必須去評估企業的未來。科技企業更大的空間是在未來,在于成長性,這方面的評估,過去銀行是比較欠缺,這幾年銀行也在補短板,進行風控、經營創新。”陳杰指出,為了“看懂”科創企業,結合新興未來產業賽道,上海銀行組建了一系列科創金融實驗室,有集成電路金融創新實驗室、生命健康金融創新實驗室等。
在聯影智能的科創金融服務背后,上海銀行與上海交通大學、張江集團聯合成立的“生命健康聯合創新中心”功不可沒。
通過整合三方優勢資源,上海銀行建立“一個專家庫,一組特色金融產品,一套線上服務平臺”,“生命健康聯合創新中心”借助張江集團豐富的科創投資經驗、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優質項目資源和生命科學領域專業能力,幫助生命健康領域科創類項目獲得投融資支持,完成成果轉化,實現較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這一創新模式在支持聯影智能等企業研發資金貸款需求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打造科技金融服務“上海樣本”
科技企業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既是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也是加速數字經濟賦能升級、支撐新基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產業。近年來,上海科技企業蓬勃發展,2022年新增科技企業10.7萬戶,占上海全市新設企業數的28.9%,日均新增294家科技企業。上海提出的目標是,到2023年底,累計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2萬家以上、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0家以上。
銀行信貸是科創企業融資的重要一環。創新科創金融服務,為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科創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提供差異化的融資產品,銀行的金融力量正不斷體現。截至2022年末,上海有科技支行7家、科技特色支行81家,上海轄內科技型企業貸款戶數為1.99萬戶,較年初增長47.75%;貸款余額6892.48億元,較年初增長51.93%。
以記者調研的上海銀行為例,為落實“十四五”規劃中對創新驅動的戰略發展要求,上海銀行加速金融賦能上海本土科創企業發展,加大在上海市三大先導產業、六大重點產業的布局投入。
針對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科創企業,上海銀行推出了符合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的系列科創金融產品,重點推進投貸聯動產品創新、建立投資機構合作生態圈。通過創新專利許可收益權質押融資等模式,為科創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通過創設科創“投聯貸”產品,與各類專業投資機構共同服務優質科創企業;著力開展投貸聯動探索,推進“期權寶”認股期權業務,為高成長性企業提供股債融合的金融支持。
截至2022年末,上海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超千億元,科技型企業貸款客戶數增長接近翻番。在上海市產業技術創新促進會發布的“2023年滬上百強硬核科技企業”中,該行服務企業覆蓋超過半數。
“科技賦能金融,金融反哺科技”。在銀行業轉型發展的背景下,發力科創金融,讓金融資源向“專精特新”集聚,也是銀行業經營發展有待挖掘的新空間。
上海科創金融服務的質效優化未來可期。根據此前制定的目標,到2025年,上海主要銀行保險機構總體將力爭實現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突破1萬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在2021年基礎上實現翻一番,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余額和戶數在2021年基礎上實現翻兩番。(參與調研:范迎春、呂昂、王寧、孟盈如、楊有宗、王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