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G集團首席創新官陳紹彥
(資料圖)
新加坡CPG集團的歷史可追溯到1833年,前身是新加坡政府公共工程局,是新加坡建國的主要發展咨詢專業機構,是亞太地區基礎設施及建筑工程領域領先的咨詢與管理服務公司。目前,CPG集團在全球設有12個分支機構,項目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500余名雇員。其主要代表工程有濱海灣花園、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國會大廈、最高法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樟宜機場以及在建卡塔爾新多哈機場等,此外還承擔新加坡總統府、宏茂橋市鎮理事會、蔡厝港市鎮理事會樟宜機場等大型物業管理。
近日,CPG集團首席創新官陳紹彥接受新華財經專訪,就中新企業在工程相關領域合作、共同開發東南亞工程市場等話題分享了他的思考。
東南亞工程市場前景分析
陳紹彥認為,新加坡所處的東南亞是經濟前景較為利好的區域。東南亞地區的人口結構普遍較為年輕,人口紅利的潛能有待挖掘。區域內許多新興經濟體增長相對迅速,政治相對穩定,因此對基礎設施和城市化的需求十分迫切。
區域內的許多基礎設施需求如公路、鐵路、電力、水利等十分迫切,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如融資難、復雜化地緣政治、政治穩定性、政策和監管環境、社會和文化、技術與人才等諸多方面的挑戰。
比如,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開發方面面臨融資難題,尤其是對于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以及地方性的基礎設施而言。其中包括資金不足、融資成本較高、融資渠道有限等問題。雖然有一些國家在吸引外資和公私合作方面進行了改革,但融資仍然是一個主要的挑戰。一個項目,經常需要解決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融資和項目開發以后如何回款或取得回報的風險問題。
再比如,在社會與文化方面,東南亞地區包含著豐富多樣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族群、宗教、語言和文化傳統可能對基礎設施項目產生影響。例如,當地社群可能對項目的用地征收、生態環境、文化遺產等問題產生擔憂,從而對項目產生抵制和反對。
CPG 集團總部位于新加坡,吸引了來自東南亞、中國、歐洲等世界各地的多元化人才,組成多文化背景的工作團隊,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的文化環境和屬地需求。通過中國、越南、中東等駐地分支機構,進一步增強與當地業主和工作團隊的協作,優化制定適用于當地需求的綜合性解決方案。
例如,2021年,CPG與合作伙伴廈門合立道設計集團一起,在廈門馬鑾灣中心島詳細規劃方案征集國際競賽中獲得第一名中標,并與當地規劃院一起將規劃方案落實,在本地控規中指導下一步建設;2016年,CPG主持設計并與華北市政工程設計集團合作的西安灃西新城新渭沙濕地公園,作為國內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已經建成實施并于2022年9月向社會公眾開放。
中國企業在工程咨詢與建設方面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
中國在工程咨詢和建設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和能量,在規模方面可以說是領先于全世界的;在標準方面,也發展了許多適用中國國內不同區域的工程標準,但目前很多還未成為更廣泛的“國際標準”。
中國企業在進行國際工程項目的進程中,發現有些國家或地域接受中國標準,特別是中國的援外項目;另外一些國家或區域,特別是通過市場機制在國際招標的項目,經常采用的是本國的標準或其他國家的標準,而不是中國的標準。
這其中有許多原因,如技術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和法規對工程標準的規定差異、文化和工作習慣因素等。
在全球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國際工程標準”這個問題上,陳紹彥認為,真正國際化的標準制定組織,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其發布的國際通用的標準例如 ISO 9001:2015 - 質量管理系統、ISO 14001:2015 - 環境管理系統、ISO 45001:2018 - 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系統等,針對不同領域提供了管理方法的標準,但ISO無法制定具體工程技術標準。
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通常對其資助的基礎設施項目有一系列關于環境和社會標準的要求,例如社會包容性、可持續性、社會影響評價等方面的要求,但這類國際融資機構一般不會界定工程標準。
許多具體的工程標準,實際上是不同國家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發布的國際標準。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STM)發布一系列適用于基礎設施領域的國際標準,涵蓋了土木工程、建筑、輸水輸氣、道路、橋梁等多個方面。這些標準包括材料性能、測試方法、設計規范等內容,廣泛應用于國際基礎設施項目。
在陳紹彥看來,歐盟標準在某個程度上是最貼近理想化的“國際標準”,且歐盟標準在安全和環境保護的考慮上都是處在世界前列的。
因此,陳紹彥建議,中國工程咨詢行業可以協同國際組織制定一套將中國標準轉換成歐標的“歐標-中國標準”。在這方面,新加坡的經驗可以參考。新加坡的建筑結構設計自2015年便從原本的新加坡標準(基于早期的英國標準)全面轉為歐標體系的歐標(新加坡版),這使得新加坡工程師在參與國際項目時與他國使用歐標的工程師在設計理解和溝通上的障礙大大減少。
新加坡的獨特優勢
陳紹彥認為,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不斷加強。新加坡現在是許多提供項目融資貸款和咨詢專業化的全球銀行的亞太基地——東南亞約60%的項目融資交易由總部位于新加坡的銀行牽頭管理。
新加坡的融資生態系統正穩步增長,為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機會尋找資金、進行交易和招聘人才,許多專業保險公司提供政治、信貸甚至能源風險保險。位于新加坡的律師事務所具有區域經驗和代表性,提供涵蓋金融、稅務、交易和其他法律服務的基礎設施價值鏈服務。
市場導向的PPP融資是解決基礎設施短缺的辦法之一。在亞洲,PPP已廣泛用于基礎設施開發,包括交通、能源、水和電信等領域。多年來,新加坡政府和世界銀行一直致力于通過PPP融資框架推廣PPP在區域內的采納,以促進私人部門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該框架旨在為PPP項目的開發和實施提供有結構的方法,從而有助于吸引私人部門的投資和專業知識。
新加坡在過去的數十年里也經歷了快速城市更新發展的階段,并成功完成了五次經濟升級轉型,且現在正在進行第六次升級。在這過程中,本地和跨國公司在新加坡的環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總體規劃到工程設計、采購、施工 (EPC) - 公司在本地和區域基礎設施項目的整個價值鏈中都具備專業知識。由于新加坡是個小國,這價值鏈的打造從一開始就高度國際化,從而發展了獨特的專業人員生態圈,包括研究基礎設技術、風險、機遇,以及數字技術在工程和基礎設施開發中的新應用等方面的能力。
攜手合作
陳紹彥表示,希望在東南亞以及亞洲拓展工程業務的中國公司可考慮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利用新加坡蓬勃發展的工程與基礎設施生態圈,發揮各自的優勢,為本地區的基礎設施需求提供更完整、更成功的工程解決方案。例如,東南亞有許多地方性的基礎設施項目,因種種原因無法通過援建渠道進行。中國基礎設施企業可以通過在新加坡的基礎設施生態圈,建立國際市場導向的項目解決方案,利用PPP融資框架,結合國際咨詢公司提供的項目策劃、管理、風控和自身的工程優勢與經驗,從而幫助解決亞洲不斷增長的基礎設施需求,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并從中得到可持續的投資回報和堅實的國際信譽與品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