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產業關乎工業生產和民生福祉,化工行業也是碳排放大戶,行業減排工作的進展對工業部門碳達峰影響較大。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化工循環經濟研究院副總經理、全國化工節能(減排)中心秘書長張華,聽聽她對化工行業減排現狀的分析,及對碳交易市場前景的展望。
(資料圖片)
化工行業的碳中和答案
張華介紹,全國化工節能(減排)中心(NCECC)長期專注于石化、化工領域,擁有豐富的專家資源和國內外節能減排技術數據庫,可提供全流程雙碳咨詢服務與節能減排技術推薦,助力政府機構、化工園區和國內外石化、化工企業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
“化工行業與其他行業的重要區別在于,我們不僅是排碳的一方,也是用碳的一方,有潛力開發出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張華表示,石化化工行業既是碳排放端也是碳利用端,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工品,實現碳循環。“我國206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并不是要將碳排放降為零,而是使碳排放與碳吸收達到平衡。這恰恰與循環經濟的底層邏輯不謀而合,促成‘雙碳’與循環經濟協同發展也正是我們成立循環經濟研究院的初衷。”張華說。
張華介紹,化工行業總體規模較大,企業規模不一,部分產品產能過剩,且存在落后產能,易造成能源和資源浪費;部分裝置能效與工藝技術相比國際領先水平存在一些差距,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高端技術、高端產品存在“卡脖子”問題;尚未構建穩定可靠的多能耦合綠色低碳能源系統,缺乏經濟高效的“綠氫”“綠電”技術。
“目前化工行業減排最易施行的‘三板斧’階段已經過去,進一步減排必須要去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定制精細化減排方案。”張華表示,目前,化工行業內已經開始改進生產工藝,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強度,探索清潔能源替代等措施。強化碳排放核算與動態監測,持續投入開發綠色低碳節能工藝技術,加速推進戰略轉型發展,規劃制定碳減排技術路徑和實施方案,盡快采用可持續的有效減排措施。張華強調,政策端和市場端的相關引導與激勵措施對于調動企業積極性至關重要。
完善分配方式 嚴把核算邊界
2021年2月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由此正式開放。
專家普遍認為,對碳排放權進行產權界定,通過市場機制進行有效交易和定價,可以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匹配,讓相關市場主體通過價格機制獲取利益,實現帕累托最優配置。為碳排放權定價,事實上為了權衡“最小化經濟增長沖擊”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此,碳排放權的價格必須保持在合理價格區間,并與相關行業保持同步增長。
張華表示,當前的碳排放配額分配、碳核算以及碳披露機制仍有完善空間。
對于碳排放配額分配,生態環境部今年3月發布的《2021、2022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明確了配額發放、調整及清繳履約等管理流程。據了解,該方案采用“事后分配”的方式,延續了上一個履約周期對燃氣機組和配額缺口較大企業實施履約豁免機制,新增靈活履約機制及個性化紓困機制,既不會因為分配總量收縮過緊造成行業減排負擔過重,又不會因分配總量過于寬松導致碳市場無法更好地發揮促進減排的作用。張華表示,方案兼顧了公平性、激勵性和靈活性,可為此后納入碳交易市場的行業提供配額分配的借鑒。
在碳核算方面,張華介紹,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有三個測量的維度,首先是自上而下,按照省級清單的宏觀核算,其次是企業邊界的核算,最后是產品邊界的核算。張華表示,化工行業的碳核算難點主要在于排放源的多樣性、排放因子的不確定性和數據的缺乏等,此外,不同核算機構之間的測量方法差異也會產生誤差。因此,張華建議制定詳細核算規則,嚴格審核核算機構資質,同時引入第三方抽查機制。
目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規則體系仍在完善中。張華認為,披露碳排放信息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環境責任感和透明度,促進投資者和社會對其碳排放狀況和風險的了解和監督,推動上市公司實現低碳轉型。因此,有必要在重點行業建立強制性碳信息披露機制。
健全碳交易市場 推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目前,我國碳市場已將電力行業納入履約考核,已覆蓋全國碳排放量約45%,但還有大量高耗能行業未被納入。張華認為,目前碳交易市場仍有改進空間。首先,市場覆蓋范圍還不夠廣泛,需要進一步擴大參與主體和交易品種,提高市場流動性和深度;其次,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夠成熟,不利于企業穩定預期和制定合理的減排策略;再次,市場監管和法律體系還不夠健全,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以及有效的監測、報告和核查(MRV)體系;最后,碳交易市場的支持服務還不夠完善,缺乏專業的咨詢、評估、培訓、信息披露等服務機構,不利于提高市場參與者的能力和信心。
張華還表示,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市場是我國碳交易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自愿減排選擇和激勵,此前,不少石化化工企業都參與過CCER交易。張華認為,重啟CCER市場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完善CCER市場的制度規范和監管機制,增強市場的信任度和透明度;二是擴大CCER市場的需求端,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自愿減排行動,提高CCER的使用比例和價值;三是豐富CCER市場的供給端,支持更多的高質量、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減排項目開發,提升CCER的供給量和質量。
此外,張華看好將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納入CCER市場的前景,她表示,CCUS正在石化化工行業中加速研發應用,若將其納入CCER市場,不僅能夠促進CCUS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能夠為CCER市場帶來更多可交易減排量和收益。
“目前國內的碳價格較低,需要靠政策激勵或者引領,來配合市場化手段,共同督促企業進行碳減排工作。”張華表示,比起歐盟碳市場高達每噸超過100歐元的價格,我國目前每噸不到60人民幣的碳價仍處于低位。
此外,張華還表示,我國應加快建立完善的國內碳市場體系,形成有效的碳定價機制;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推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除此之外,還應積極參與多邊氣候談判,推動構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