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3日發布數據顯示,“五一”勞動節假日全五天,全國國內旅游出游2.74億人次,同比增長70.83%,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前同期的119.09%;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480.56億元,同比增長128.90%,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前同期的100.66%。
【資料圖】
專家認為,自今年“五一”假期,旅游業迎來了從市場復蘇到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折點。
游客走得更遠、玩得更深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分析,2023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場繼續春節以來“高開穩走、加速回暖”的態勢,按可比口徑,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首次超過2019年同期數據,旅游業迎來了從市場復蘇到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折點。旅游體量增長同時,假期游客滿意度達82.1,較去年同期提升2.1,再創新高。入出境市場也在穩步有序復蘇中,海內外涉旅輿情均以正面為主。
“五一”假期市場消費特點首先體現在長線出行需求的強烈釋放。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勞動節假日期間,游客平均出游半徑180.82公里,同比增長81.59%;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徑15.98公里,同比增長167.16%。跨省游客比例達24.50%,較去年同期提高15.5個百分點。另據攜程平臺機票數據顯示,游客飛機出行平均距離為1638千米,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飛豬平臺上,時間長、體驗項目多的中長線游訂單占比已突破九成;高星酒店的預訂量同比去年勁增超7倍。馬蜂窩旅游大數據顯示,長線及出境游需求加速釋放,訂單占比超過85%。同程旅行平臺顯示,三線及以下城市旅游熱度增長迅速,三至五線城市酒店預訂同比漲幅均超過150%。
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時間更長。受益于交通系統日益便捷,“快旅慢游”深受追捧。春秋旅游介紹,其推出的自由行產品中,親子或者家庭出游的占比約25%,更偏向于度假出行。飛豬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包含演出、玩樂、電競、餐飲等體驗元素在內的“酒店+X”套餐類商品備受青睞,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2倍。驢媽媽旅游網周邊游訂單中選擇品質度假酒店、高端民宿占比超過75%,游客在一站式度假酒店沉浸休憩。
同時,人們更加青睞深度游和文旅融合體驗。中國旅游研究院專項調查顯示,72.53%的游客參與了兩項以上文化活動,同比提高6.63個百分點。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國內眾多文博景區假期門票連日約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上海龍華廟會”再次開市,為期4天的廟會吸引了近7萬人次觀眾。
文旅融合為消費復蘇注入新動力
旅游作為重要的消費產業,拉動目的地景區、餐飲、住宿、零售等行業增長。“五一”假期消費市場折射,文旅融合為消費復蘇注入新動力。
以上海為例,今年“五一”假期,上海共接待游客1564.9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8.97億元。文旅融合成為假日經濟新動力。假日期間,上海主要旅游景區景點累計接待游客638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上海賓館旅館平均客房出租率為71%,較2019年“五一”假期擴大12個百分點。
位于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沿線的新雅粵菜館營業情況超過“五一”同期。一方面,前來南京路步行街旅游休閑的游客增多,散客就餐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本地市民預訂小型宴會訂單量也明顯增加,5天內就有超過10檔。此外,餐廳自制的中式、西式糕點和伴手禮也深受消費者歡迎。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假期累計客流量約20萬人次,跨省游客占比75%,營收創歷史新高,較2019年同期增長80%。“上海草莓音樂節”等四個音樂演藝活動的12場演出,共實現7204.1萬元的票房收入。
總部位于上海的華住集團介紹,集團分布在全國的酒店中,位于淄博的酒店預訂率接近100%,位于廣州、大同、威海、洛陽、延邊、肇慶等地的酒店平均預訂率接近80%,文化特色、自然景觀、民族風情是吸引游客前往的主要原因。中檔、中高檔品牌酒店也備受消費者青睞,這些品牌旗下酒店平均預訂率超過60%,在熱門目的地則幾乎達到滿房狀態。
假日經濟也讓廣大鄉村受益。攜程平臺假期鄉村游的整體訂單規模已經恢復到2019年“五一”同期的242%,且在鄉村停留3天以上的游客訂單占比相較于2019年提升了230%。驢媽媽周邊鄉村游訂單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150%。
旅游需要“網紅” 更需重構發展方式
今年“五一”假期前后,以淄博為代表的一批城市“網紅出圈”,越來越多的旅游目的地開始關注流量在旅游經濟中的角色與作用,希望通過專題策劃、節事活動、文藝演出打造“爆款”項目。
專家認為,這些成為“網紅”的城市,恰好滿足了游客對“煙火氣”的追求,不僅有特色項目,也在提升服務質量、與游客構建情感連結上下功夫。旅游需要“網紅”,但“網紅”不是旅游的全部。便捷的交通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商業環境、高品質的生活方式都是旅游目的地發展的底層邏輯。
實際上,今年“五一”假期的火爆,是我國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也是各地更加重視文化旅游發展并致力于打造優質資源、提升服務水平、整治不規范行為等的成果。
戴斌認為,各地應重構旅游發展理念,正視旅游業的經濟和社會的雙重屬性,以游客滿意度為導向,以更加高效的市場方式和行政手段,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進旅游與農業、工業、服務業,與科技、教育、藝術、創意廣泛融合。應重構旅游資源要素,意識到創新創造和時尚活力的生活方式更能吸引新一代游客的到訪。重構旅游客源地市場體系,應關注到在大眾旅游時代,文旅需求和消費的市場更加細分。重構旅游目的地空間格局,著眼“城市群—超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縣城—中心城鎮”的分級分類體系。“以主題公園、度假區、商業街區、民宿集約發展區為空間依托,以科技、藝術、人文、資本和創業團隊為支撐的現代旅游業時代已經到來。”
奇創旅游集團總裁馬磊也表示,作為市場主體的旅游企業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興文”,依靠創意和運營導入,實現文化和旅游“1+1>2”的自我造血、內源性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