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季度香港預估GDP同比上升2.7%,扭轉了四個季度連續下跌的趨勢。分析認為,雖然一季度的進出口情況仍然不理想,但香港全面通關復常后,本地需求和旅游業明顯改善,加上內地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影響,香港經濟重拾動力并錄得升幅。在此基礎上,香港二季度和全年的經濟表現也被看好。
具體數據方面,香港一季度GDP環比上升5.3%;私人消費開支同比上升12.5%,較上個季度1.7%的升幅明顯加快;政府消費開支同比上升0.5%;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同比上升5.8%,而去年四季度下跌8.9%。
進出口跌幅均有所收窄
【資料圖】
從數據來看,進出口跌幅均有所收窄。出口方面,繼去年四季度下跌24.9%后,今年一季度同比下跌18.7%;進口方面,今年一季度實質下跌14.5%,而2022年第四季的跌幅為22.9%。
服務輸出方面,今年一季度同比上升16.9%,而去年四季度的升幅僅為0.6%;服務輸入繼去年第四季上升1.2%后,今年一季度實質上升20.6%。
從一季度各月數據來看,香港進出口業務仍在下跌,但已持續改善。
1月香港整體進出口額分別為3163億港元和2909億港元,同比分別下跌30.2%和36.7%,主要原因是外圍需求持續疲弱和春節期間業務減少;2月進出口貨值同比分別下跌4.1%和8.8%,相比1月明顯好轉;3月進出口同比分別下跌0.6%和1.5%,相比2月進一步改善。
3月的數據顯示,輸往內地的出口繼續下跌,輸往其他主要亞洲市場的出口表現各異,輸往美國及歐盟的出口恢復增長。
分析認為,先進經濟體的增長放緩,會繼續令香港的出口表現受壓,但內地經濟復蘇正在加快,加上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跨境陸路貨運恢復,應可緩減部分壓力。
大新銀行預計,香港今年經濟增長3.6%。隨著經濟加快復常,繼續加強與內地聯系,香港的私人消費及投資需求會有進一步改善,全球主要央行緊縮貨幣政策有望今年內結束,香港的出口表現或將有所回穩。
旅游和本地需求成主要動力
香港的零售銷售額從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連續3個月上升,規模也回升至300億港元水平,而全面通關復常后訪港旅客增加,本地消費意愿進一步好轉,總體私人消費表現也大幅改善,成為支撐一季度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另外,特區政府采取送消費券、送車票、送機票等措施,加速了旅游業復蘇。
香港旅發局數據顯示,今年2月訪港旅客約為146萬人次,這是自2020年2月以來,單月訪港旅客首次突破百萬人次,休閑旅客比例持續增長。內地旅客數量也由1月約28萬人次增加至2月超過110萬人次,非內地旅客也從約22萬人次增加至超過35萬人次。
今年一季度,內地赴港游客約335.8萬人次,約占訪港總旅客的76%,積極促進了香港商業回暖。
“五一”假期期間,作為出境游的熱門目的地,香港主要景點、主題樂園推出各項活動,迎來大批游客到來,這也將為香港二季度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數據顯示,4月29日至5月1日共有超過231萬人次經各口岸出入境香港,當中包括約108萬人次出境及約122萬人次入境。從單日數據來看,29日、30日分別約有16.6萬、15.6萬人次的內地訪客入境。整個黃金周假期估計會有60多萬內地旅客訪港。
展望未來,特區政府表示,旅游業和本地需求將繼續是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運力和接待能力繼續恢復,訪港旅客人數應會進一步增加。經濟情況和前景改善也可以提振本地需求,盡管金融狀況偏緊仍是制約因素。
恒生銀行經濟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師薛俊升表示,香港一季度經濟表現優于市場預期,反映防疫措施放寬以及內地經濟復蘇,加快帶動香港經濟增長。雖然外圍環境持續不明朗,可能在短期內壓抑進出口表現,但預計消費及服務業將繼續支撐香港經濟增長,今年香港經濟增長有望達到4%。
此外,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近日公布2023年度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業營商指數”,相關指數上升6.1至52.8,是疫情以來首次超越50點中性水平線,也是8年來首次超越50點,更是該指數自2012年推出以來的歷史第二高位。
在香港,中小企業占全港企業數目的98%以上,雇用勞動人口達到45%以上,可以說,中小企業的穩定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
指數上升意味著香港經濟已重拾增長動力,中小企業對香港的營商環境也恢復信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