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獲悉,截至4月29日,除已公告擬延遲披露和退市、重整公司外,滬、深、北三家證券交易所共5067家公司披露2022年年度報告。2022年境內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71.53萬億元,同比增長7.2%;實現凈利潤5.63萬億元,同比增長0.8%,整體業績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剔除金融行業和“三桶油”,近六成實體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近五成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近四成公司保持營收、凈利潤雙增長。分板塊看,科創板全年營收增速領先,達29.3%;創業板凈利潤增速領先,達11.3%。
(資料圖片)
從控股類型看,央企改革質效提升,民營經濟繼續保持韌性,地方國有上市公司增速相對放緩。379家中央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收24.69萬億元,凈利潤1.30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10.4%、4.8%,營收、凈利潤分別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4.5%、23.0%。3197家自然人控股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收16.50萬億元,凈利潤0.88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13.2%、1.9%。
分行業看,上市公司所屬的18個國民經濟門類行業中,11個門類行業營收正增長,8個門類行業凈利潤正增長。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教育,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虧損。制造業整體凈利潤略有下滑,29個制造業大類行業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12個大類營收、凈利雙增長。
細分行業看,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上游資源品相關行業(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等)實現高增長,行業整體凈利潤增速均高于20%;能源結構轉型帶動新能源領域多行業發展迅猛,光伏、新能源汽車板塊公司整體營收增速達57.7%、27.4%;受益于產業鏈安全和自主可控,半導體設備公司實現高增速。高技術制造業上市公司營收增長14.6%,科技型企業增長動力持續迸發。
受疫情持續散發影響,2022年航空運輸、影視院線、酒店餐飲、旅游等接觸性消費服務業仍處虧損狀態,紡織服飾、傳媒等行業整體凈利潤下滑。房地產公司持續低迷,風險出清和資產負債表修復仍需時日,鋼鐵、建筑材料、建筑裝飾、家居家電等地產產業鏈相關行業業績釋放仍然受限。
在研發投入方面,2022年,全市場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1.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0.27萬億元,平均研發強度2.32%,同比提高0.25個百分點。上市公司充分發揮需求牽引主力軍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2022年底累計披露專利數量超140萬個,較上年增長17%以上。
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比例也進一步提升。逾1700家公司單獨編制并發布2022年ESG相關報告,占比34%,家數較去年大幅增加,A+H、央企控股、主板上市公司發布率領先,銀行、非銀金融等行業ESG相關報告發布率超80%。
年報現金分紅金額創歷史年度新高,積極回報投資者已成全市場新風尚。3413家上市公司實施或公布年度現金分紅方案,占比67%,合計現金分紅達1.89萬億元,平均股利支付率30.3%。27家公司分紅金額超百億,工商銀行分紅金額超千億。
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注冊制下,優質科技創新公司融資渠道進一步暢通,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注入強大動力。2022年全年,境內股票市場首發募資金額近5900億元,再融資(含可轉債)9400余億元,各主體通過交易所發債籌資6.45萬億元。2022年新上市公司中,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354家,占比83%。全市場戰略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已超過2500家,市場結構持續優化。全年共有退市公司51家,其中強制退市42家,超過退市改革前10年總和,常態化退市局面基本形成。
此外,2023年上市公司一季報數據反映預期改善,信心加快修復。境內上市公司一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17.03萬億元,凈利潤1.60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0%、2.0%。促消費政策發力和消費場景增多,餐飲出行等終端消費和生產生活性服務相關行業已呈現強勁復蘇態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