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是拍打舞表現漁民喜獲豐收的舞蹈。舞者扮為漁夫,作乘船姿態,隨“安旦”節奏用手掌拍打胳膊、雙腿及胸部兩脅,表達喜悅之情。其動作激烈,情緒歡快。
通城拍打的歷史起源
通城縣位于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山區,自古以來就是瑤漢雜居之地。經國家瑤學會考證,今湖北通城及其龍窖山地區,曾為“瑤人出世武
昌府”的發祥之地,瑤族先民的祖居地,是全球300萬瑤胞的精神家園。他們大量的歷史、民俗文化,與當地漢民族文化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漢瑤文化。元末明初,瑤胞舉族南遷后,起源久遠,融冶了瑤漢文化元素的《通城拍打舞》(拍打歌),至今還由這里的漢民族后裔以原生態的風貌傳承著,山野農舍,或一人用拳掌交錯拍打大腿,或兩人、多人互摸互打,自娛自樂;他們哼唱山歌小調,以拍打身體為伴奏,邊打、邊拍、邊唱、邊放牛、邊嬉戲,悠然自得;喜慶活動中,男男女女,成群成對,拍打起舞,享受人生;每逢農閑,大人陪伴小孩,邊打、邊摸、邊唱:“一只手來打,一只手來摸,只打三下,不準打多,有人打得著,快拿酒來喝”等童謠;“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
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興,叫聲伙計漲點勁。攢勁拍得事事順,今天走個桃花運……”則是關于拍打舞的民諺。1987年,通城縣文化館創作干部任卓輝到石南鎮、大坪鄉一帶采風,看到民間藝人胡瑞清即興表演的一段拍打舞,被這種別具鄉土風情的舞蹈所吸引。他開始廣泛搜集,提煉失散在通城民間的拍打舞動作,匯集整理了一套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拍打舞蹈語匯,為拍打舞的傳承打下了堅實基礎,使瀕臨失傳的民間拍打舞得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