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滋味是什么意思?三月不知肉滋味出自哪里?
三月不知肉味的含義就是指一個人在三個月內,吃肉的時候卻不知道這個肉的味道。原來是指太陶醉于美妙的音樂了,所以就辨別不出了肉的味道。后來形容一個人學習很專心,吃東西都辨不出味道。也有的用來形容生活困難,沒有肉吃。
三月不知肉味其實是出自于《論語·述而》,它的原文是:"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這段話的大致意思就是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后三個月都嘗不出肉的味道了,然后他說沒想到《韶》樂的美到達了這樣的地步。
這個典故的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時期,孔子去拜訪周敬王的大夫萇弘,萇弘是著名的學者,也叫作萇宏,字叔,是古蜀地資州人。萇弘見識廣博,知識淵博,涉獵的內容也很廣泛,更是通曉歷數、天文、地理,而且還精通音律樂理,在當時很有名。然后孔子也懂一些音樂,就前往洛邑拜訪萇弘,并求教萇弘韶樂與武樂的異同和不解之處。萇弘對孔子說,韶樂,是虞舜寧靜和平的音樂,曲調文雅宏盛;而武樂,是武王伐紂一統天下的音樂,音韻壯闊豪放。就音樂形式而言,盡管風格不同,它們都同樣美麗。從內容來看,韶樂專注于安泰平靜;武樂重點關注大亂大治,講述功名和政治。然后孔子就恍然大悟的說韶樂是盡善盡美,武樂盡美而不盡善。之后孔子就告辭離去了。
然后第二年,孔子去了齊國,而齊國正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的地方,又正逢齊王舉行大的祭奠,孔子就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也明白了萇弘當時的說法是正確的。孔子對韶樂情有獨鐘,終日彈琴演唱,有的時候還會忘我的手舞足蹈,一連三個月沉迷于韶樂,甚至他最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都品不出來了。
對于音樂,孔子進行鉆研用心到如此重要地步,不僅熟習樂曲,經常練琴,去熟練掌握彈奏的技法,而且還能夠從中領會到樂曲的意蘊和含義,甚至能體會出作樂曲的人的為人。其實可以看出,對于至美的音樂,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并不是夸張的說辭。
關鍵詞: 三月不知肉滋味 三月不知肉滋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