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新華解讀】一季度全球央行貨幣政策觀察:加息潮即將落幕-每日快播

2022-04-13 10:12:43 來源:新華財經

為遏制不斷飆升的通脹,2022年全球主要央行以20多年來最快速度和最大規模進行加息,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38家央行共加息210次。2023年一季度,盡管由于銀行業動蕩給全球經濟增長前景蒙上了陰影,加息規模有所放緩,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央行的加息步伐繼續保持健康。專家分析認為,隨著通脹逐漸放緩,經濟壓力增大,全球央行距離暫停加息已為時不遠,最關鍵的分歧點在于何時降息。

歐美銀行業動蕩 加息預期降溫

當地時間3月8日,美國第十六大銀行硅谷銀行(SVB)發布公告,計劃甩賣持有的資產并發行股票融資。這一消息引發了股票市場的暴跌,市場擠兌之下,硅谷銀行陷入實質上的破產狀態,隨后在3月10日被美國存款保險機構(FDIC)接管。


(資料圖)

按照總資產規模來算,硅谷銀行成為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破產銀行,市場分析認為,硅谷銀行“暴雷”的消息導致市場開始擔憂高利率環境下的金融風險,投資者開始押注美聯儲將很快停止加息。

當地時間3月15日,飽受“病痛”困擾的瑞士信貸銀行股價暴跌。擁有167年歷史的瑞士信貸也是全球銀行業監管機構認定的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這意味著,一旦瑞士信貸破產,會比硅谷銀行產生更大的輻射效應,其危機可能波及全球金融體系。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教授伊恩·貝格表示,過去一年多來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持續加息是導致此輪銀行業動蕩的重要原因。利率一旦上升,債券價格會隨即下跌,歐美持續加息令那些持有債券資產比例較高的銀行陷入困境。此次歐洲銀行業風波中,像瑞士信貸銀行和德意志銀行這樣的大型銀行都受到了影響。

盡管自硅谷銀行倒閉和瑞銀牽頭救助瑞士信貸以來,銀行股有所反彈,但壓力遠未結束。各國央行擔心,市場動蕩可能會導致貸款機構融資成本上升,這反過來又會減緩借貸,阻礙信貸增長,從而拖累經濟增長,并最終抑制通脹。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著名經濟學家魯比尼表示,美聯儲和其他央行原本就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如果用加息對抗通脹,將導致經濟衰退;而如果為了拉動經濟而不加息,可能最終會陷入更高的通脹。而現在,央行的權衡從“兩難”變成了“三難”——既要實現價格穩定,又要有穩定的增長,還要保障金融穩定,“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沒有同時實現這些目標的工具。因此,我們正在面臨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雙重風險”。

全球央行或將采取更溫和的措施——硅谷銀行危機促使交易員押注6個月內全球集體降息 來源:彭博

而對于這場全球加息大潮的即將落幕,市場已有心理預期。根據彭博經濟計算的一項指標,全球利率的峰值將在第三季度達到6%。而到明年年底,這一指標預計將降至4.9%。

發達經濟體謹慎加息

一季度,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形勢有所好轉,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央行將很快暫停加息。總體而言,這些央行對于未來調整貨幣政策路徑的態度仍較為謹慎。即便面對已經開始下降的通脹,仍強調繼續加息的重要性。

當地時間1月25日,加拿大央行宣布加息25個基點至4.5%,加拿大央行表示,如果經濟發展情況與貨幣政策展望大致相當,預計將把政策利率維持在當前水平。由此,加拿大央行成為G7央行中首個正式表態“有條件暫停加息”的央行。

當地時間3月16日,歐洲央行兌現了此前50個基點的加息承諾,但不再對下一次加息做出明確承諾。對于近期的銀行業風波,歐洲央行表示,正密切監測當前的市場緊張局勢,隨時準備在必要時作出反應,以確保歐元區的價格穩定和金融穩定。

“硅谷銀行事件”發生后,美聯儲年內第二次例會備受市場關注。當地時間3月22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到4.75%至5%的水平,為2007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自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已經累計加息450個基點。

美聯儲表示,“一些額外的政策收緊可能是適當的”,以便獲得足夠嚴格的貨幣政策立場,幫助通脹率恢復至2%的長期目標。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當前政策立場較近一個月前有顯著變化,放棄了暗示繼續加息的相關表述。

市場普遍認為,在評估經濟環境后,美聯儲將在5月3日的議息會議上最后一次加息25基點。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表示,隨著一系列疲軟的經濟數據公布,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在上升,美聯儲正在接近其加息周期的尾聲。

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美聯儲正面臨當年的雷曼難題,即沒有雷曼倒閉引發的迫在眉睫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大家就不可能取得救市的共識。現在“銀行業動蕩—信貸緊縮—需求冷卻—通脹下行”這種加息的效果如何,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所以,美聯儲只能在顯性的通脹高企和隱性的金融風險之間選擇了抗通脹優先。然而,考慮到貨幣政策效果的滯后性,等到看貨幣緊縮非意向的金融或經濟后果時,貨幣政策再轉向,或者為時已晚。

在歐洲央行和美聯儲先后宣布繼續加息后,瑞士、挪威、英國央行于當地時間3月23日分別宣布加息。

英國央行宣布加息25個基點,為連續第11次加息,利率水平達2008年10月以來最高。這是2021年12月以來英國央行連續第十一次加息。

瑞士央行加息50個基點至1.50%,這是瑞士央行連續第四次加息,利率達到2008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該行認為,對瑞信采取的措施已經制止了危機,但同時也承認仍然準備在貨幣市場進行干預。

發達經濟體央行這波不約而同的加息動作表明,盡管美國和瑞士近來均發生了銀行倒閉的嚴重事件并造成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但西方金融監管當局現階段決定貨幣政策時的首要考慮因素,仍然是壓低通脹。

德國商業銀行利率策略主管萊斯特稱,市場對兩大央行終端利率水平的預期非常穩定,歐洲央行終端利率預期回落至3.5%,美聯儲終端利率預期回落至5%,這與1月底通脹擔憂重燃前的預期差不多。然而,最高利率的構成——實際加息和預期加息的加總,已經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他說:“假設在3月議息會議之后,大約90%的加息已經落實,遠期利率幾乎沒有預期今后會進一步收緊政策。”市場認為加息周期實際上已經結束,因此對終端利率的擔憂已成為歷史遺留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胡志浩表示,歐元區面臨著比美國更嚴峻的“滯脹”難題,已領先美國進入衰退周期。受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的驅動,服務通脹在核心通脹中的貢獻率或穩步上行,使其拐點滯后于整體通脹。短期內,在全球金融條件繼續收緊、總需求繼續回落以及能源危機繼續延宕等多因素交織的環境下,歐洲央行更難進行跨期最優選擇。隨著緊縮政策的需求效應持續發揮,歐洲央行未來還可能繼續向下修正經濟增長預期,從“淺衰退”演化為“深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今年的經濟放緩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8%,較此前預測均下調0.1個百分點,全球通脹將從去年的8.7%下降到今年的7%。

新興經濟體加息潮分流

一般來說,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政策目標是維持通貨膨脹率的穩定,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的增加。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比發達國家的央行更早上調利率以抗擊通脹。

巴西央行早在2021年3月就開始加息,總共加息1175個基點,達到目前13.75%的水平。目前,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和智利的基準利率均在10%以上,遠高于市場基于美國隔夜指數掉期對美聯儲利率峰值接近5%的預期。

在年度通脹率三十多年來首次達到100%后,阿根廷央行今年首次加息,于3月16日決定基準利率上調300個基點至78%。阿根廷央行預計今年的通脹率會達到110%,較前一期調查高出了10.2個百分點。

然而,此輪“加息潮”出現“異類”,土耳其央行、越南央行選擇降息。

2月23日,土耳其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8.5%,這是2022年11月土耳其宣布結束上一輪降息周期后首次降息。土耳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稱,盡管數據表明經濟活動好于預期,但對地緣政治風險和各國加息政策的擔憂仍在持續;預計地震會對短期內經濟活動產生影響,但不會對經濟中期表現產生永久影響。土耳其央行認為,當前的貨幣政策足以通過維持價格和金融穩定來支持震后經濟復蘇。

為了刺激經濟,越南央行宣布,自3月15日起將再貼現利率和銀行間市場隔夜拆借利率分別下調100個基點至3.5%和6%;4月又將再融資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5.5%。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是越南房地產市場所獨有的狀況:2022年,在越南政府金融反腐風暴的影響下,越南房地產行業陷入低迷,連帶銀行業也陷入危機。

世界銀行曾指出,全球范圍的“加息潮”將把全球經濟推向衰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將面臨一連串的金融危機風險和持久傷害。

經濟學家和投資者警告說,更多的新興市場和前沿市場可能被迫屈服于市場力量并將放棄本幣與美元的現有固定匯率。

埃及、巴基斯坦和黎巴嫩在1月份都放棄了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政策。埃及鎊自1月4日以來貶值23%,這是自去年3月以來的第三次貶值;巴基斯坦當局于1月26日放松匯率掛鉤,這導致巴基斯坦盧比兌美元貶值了約五分之一;黎巴嫩央行于2月1日取消了自1997年以來實行的釘住匯率,使黎巴嫩磅兌美元暴跌90%。

管濤表示,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堅持對內優先,難以同時兼顧內外均衡。不論是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經濟體,不論它的匯率是浮動還是固定,他們的貨幣政策都難以完全獨立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紅玉表示,美聯儲加息對新興市場國家的溢出效應既取決于加息動因和美國經濟基本面,也取決于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基本面。在本輪高通脹驅動美聯儲陡峭加息縮表的背景下,部分基本面脆弱的新興市場國家正面臨匯率大幅貶值、資本連續流出和金融市場震蕩三重沖擊。

世界銀行發布報告建議,各國央行應加強協調,對政策決定進行清晰的溝通,同時保持獨立性,這將有助于錨定通脹預期并降低所需的緊縮程度。發達經濟體央行應高度關注貨幣緊縮的跨境溢出效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應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建立外匯儲備。

一季度外匯市場走勢

一季度初,在經濟數據和加息預期的加持下,美元指數反彈至106附近。3月,銀行業風險事件頻出,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急轉直下,美元指數回吐了此前大部分漲幅,歐系貨幣則相對上漲;商品貨幣中,季節性因素使加元表現不佳,澳元和新西蘭元則基本維持穩定;日本央行未能如市場所愿進一步放寬甚至取消YCC,不過,在避險需求驅動下,日元依舊有買盤。

截至3月31日紐約交易時段尾盤,美元指數收于102.5107,較上一季度末下跌0.98%;歐元兌美元收于1.0853,較上一季度末上漲1.44%;英鎊兌美元收于1.2336,較上一季度末上漲2.22%;美元兌日元收于132.7080,較上一季度末上漲1.27%;美元兌瑞郎收于0.9143,較上一季度末下跌1.15%;美元兌加元收于1.3530,較上一季度末基本持平。

受經濟前景改善和英國央行在近期金融市場動蕩的情況下進一步加息提振,英鎊成為第一季度表現最好的主要貨幣,歐元兌英鎊第一季度下跌約0.6%。

第二季度歐美貨幣政策前景短期分化,美聯儲加息周期接近尾聲,美元指數預計將繼續回落。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在海外銀行風險整體可控的前提下,歐洲央行尚處“鷹派尾聲”,美聯儲已步入加息末期,美元指數或逐步下行。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已下調對美元的觀點至“不看好”。CIO表示,準備以非美元貨幣支付大筆開支的投資者,應趁美元即將迎來拐點檢視其貨幣配置,并重新調整貨幣相關風險策略。所有G10國家貨幣相對美元都有望升值,因為多國央行繼續應對通脹,而美國政策利率差不多見頂。

歐系貨幣方面,興業研究認為,雖然鷹派央行利好歐元,但從CFTC持倉情況來看,歐元多頭加倉空間有限,持倉分化度處于超買區間且已開始回落,歐元兌美元難以順暢升值;英國巨額能源補貼延續、疊加薪資增速回落,有望使通脹在第二季度加速下行,英國央行偏鴿立場對英鎊匯率提振不足,但英國較歐美已進入經濟強周期,以及銀行業風險相對更小,英鎊匯率將獲得更強底部支撐。

而日本央行可能在未來三個月減少政府債券購買,因為在金融業危機之際,收益率上行壓力消退。自硅谷銀行事件沖擊市場以來,日本10年期債券收益率遠低于0.5%的政策目標上限。日本央行可能會縮短收益率曲線控制的目標,然后從負利率政策轉向零利率+前瞻性指導,長期看應該會對日元構成支撐。

另外,本季度初OPEC+的減產決定可能會加大全球通脹壓力,并可能促使各國央行在更長時間內保持緊縮政策。油價面臨更多上行風險,對石油敏感的貨幣可能受到良好的支撐。

倫敦NatWest Markets Plc新興市場策略師Eimear Daly表示:“3月份的金融市場波動可能只是重新點燃新興市場套利交易的入場券。現在美國利差可能會受到限制,投資者將被吸引回到新興市場的高利差貨幣,并獲得大量的套利。”

新加坡RBC Capital Markets亞洲外匯策略主管Alvin Tan稱,某些亞洲貨幣也能在一段時間更好地抵御美元的走強,尤其是在美聯儲過度緊縮可能引發主要經濟體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韓元和泰銖仍然相對便宜,如果亞洲今年確實能夠避免衰退,預計該地區的資產和貨幣將進一步走強。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