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3年春季年會于當地時間4月10日至16日在華盛頓舉行。在年會發布的三大重磅報告以及世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管發表的講話,都顯示今年世界經濟復蘇持續但前路坎坷,并警示高通脹引發的金融風險并未消退,財政政策前景仍然復雜,各國需謹慎采取應對政策,確保世界經濟走在復蘇軌道上。
世界經濟復蘇艱難
年會期間,IMF11日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8%,較此前預測下調0.1個百分點,也低于2022年的3.4%,2024年將穩定在3%左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初有初步跡象表明,隨著通脹下降和增長的穩定,世界經濟可能實現軟著陸。不過,最新報告認為,由于一些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緊張,潛在的價格壓力巨大。隨著銀行業的脆弱性成為焦點,包括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內的相關部門對金融風險傳染的擔憂加劇,政策利率快速上升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急劇上升。
發達經濟體增長放緩尤為明顯,將從2022年的2.7%降至今年的1.3%。尤其是歐元區和英國,預計今年的增長率將降至0.8%和-0.3%,2024年分別反彈至1.4%和1%。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正在回升。
報告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為5.2%,積極助推全球經濟。早先,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年會講話中表示,全球經濟繼續放緩,而中印兩國將貢獻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10日也表示,中國在今年全球經濟整體疲軟中將是例外,預計經濟增速將超過5%。IMF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10日表示,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助力中國經濟強勁反彈,這對全球經濟來說是重大利好,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關鍵引擎。
對于備受關注的通脹,報告預計,盡管下降速度緩慢,但預計今年通脹有望從去年的8.7%降至7%,明年進一步回落至4.9%。預計在大多數情況下,通脹不太可能在2025年之前恢復到目標水平。
盡管存在諸多風險,但也存在有利因素:全球經濟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后,仍在逐步復蘇軌道上。供應鏈中斷正在緩解,烏克蘭危機造成的能源和食品市場混亂也在消退。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彈正在為全球提供動力。
金融風險未消 財政前景復雜
11日,在年會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FSR)中,IMF表示,在經歷了十多年的低通脹、低利率和充足的流動性之后,通脹和利率可能都會在高位持續更長時間,這對資產價格、資產配置和解決最近出現的金融系統脆弱性有著深遠影響。
在提及3月發生的硅谷銀行和紐約簽名銀行的倒閉以及瑞信危機時,年會認為,最近的銀行業不穩定顯示下行風險再次占據主導地位,全球經濟前景仍然迷霧重重。小型銀行相關事件也可能產生系統性影響,并迅速蔓延到整個金融系統。如果金融壓力繼續加劇,可能會引發新興市場資本外流。那些規模較小、風險較高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將繼續面臨債務惡化的問題。
有利的方面是,IMF金融顧問兼貨幣與資本市場部主任阿德里安稱,盡管銀行業動蕩增加了金融風險,但其根源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有根本不同,銀行系統有更多的資本和資金來抵御不利沖擊。
IMF發布《財政監測報告》認為,未來幾年的財政赤字預計仍將高于疫情前水平,財政前景面臨著重大不確定性。
IMF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同時行動并提供了超常規支持,公共財政巨大波動反映了各國經歷空前沖擊,2020年公共債務率一度飆升并接近100%的水平。盡管2021年至2022年全球債務率下降,但仍比2019年底高8個百分點。目前,由于通脹高企,已有四分之三的國家收緊了貨幣和財政政策。
IMF認為,近期的財政前景仍然復雜,為了實現物價和金融穩定,應對不確定的經濟環境和快速變化的金融環境,2023年總體財政赤字率預計略有上升,平均達到5%。如果金融部門動蕩加劇,還可能給公共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帶來壓力。在出現系統性金融壓力的情況下,可能需要迅速出臺財政政策,推動處置進度并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政策更需協調有力
面對經濟增長乏力,金融風險上升,通脹尚未決定性地出現轉機,年會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IMF建議政策制定者應迅速采取行動,防止發生任何系統性事件,以免對全球金融體系韌性的信心產生不利影響。在金融不穩定得到控制的情況下,貨幣政策仍應繼續側重于降低通脹,但隨時準備迅速適應金融發展。此外,銀行監管機構應確保銀行擁有與其風險狀況相稱的治理和風險管理手段,包括資本充足性和流動性壓力測試。
IMF認為,從近期的危機來看,財政政策是一種增強經濟韌性的有力工具,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建議政府需要優先重建財政緩沖。通過為經濟活動降溫,收緊的財政政策將支持貨幣政策,使實際利率更快回到較低的自然水平;今年許多國家的財政政策擴張性有所減弱,可以采取更多措施重新獲得財政空間。
年會建議,對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而言,要確保適當進入全球金融安全網,應允許匯率盡可能調整,除非這樣做會增加金融穩定風險或威脅到價格穩定。
“政策制定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穩定有效的手段和清晰的溝通。”IMF在報告中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