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患靜脈血栓原因有哪些?
靜脈血栓顧名思義,是血液在靜脈管腔內凝固形成的血塊,是血管外科常見的疾病。小的靜脈血栓可沒有任何臨床癥狀,或僅引起小腿輕微的酸脹不適;長段廣泛的靜脈血栓可堵塞主干,引起下肢明顯的腫脹,嚴重者可引起股青腫、股白腫甚至壞死。如血栓隨血流進入心臟或肺動脈,可堵塞心臟或肺動脈,嚴重者可導致猝死,即使經過搶救,也可能留下肺動脈高壓等后遺癥,經常發作胸悶、氣喘等不適,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
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以老年人的發病率為最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血管壁的損傷: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血管出現不同程度的粥樣硬化和血管內皮的損害,促進了血栓形成。
血小板的改變:老年人血小板的聚集性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因此,老人比年輕人更易于引起血栓形成。
血液黏度增高: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液黏度也隨之增加,易形成血栓。
凝血功能的改變: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凝血功能亢進,凝血因子增多,故容易產生血栓。
哪些癥狀表示老人患靜脈血栓了?
早期:靜脈血栓在早期可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患者最常見的表現是一側肢體突然腫脹,先出現小腿腫,再累及大腿。腫脹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漸消退。消退時先表現為組織張力減弱,再表現為患肢周徑逐步縮小。但恢復不到正常狀態。患肢疼痛,站立和運動時加重。皮膚泛紅,患肢表面溫度較健肢偏高。患者有壓痛感。
中期:患肢疼痛加重,患者走一段路就得休息一會,休息時疼痛減輕,再走患肢又感覺疼痛,即間接性跛行。患者稍微做點體力活,就感覺疲勞。患肢皮膚發亮,伴有水皰或血皰,皮膚呈現紫青色,即所謂的股青腫。另外隨著病情的加重,伴有動脈痙攣,下肢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晚期:患肢肢體日漸消瘦,趾甲畸形增厚,肢體出現異樣感覺,如:燒灼、針刺、麻木,患者全身反應強烈,伴有高燒、神萎、從指端到小腿出現組織壞死,惡臭流膿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